母親和弟弟,正在油燈下等著二人。
父母并未絲毫埋怨劉瑜,畢竟劉瑜受傷之事他們是知曉的。
劉瑜在受傷的情況下能成功入圍,已極不容易。
只不過對于楊家來退婚,父母很有些氣憤,特別是劉芳,一路都在埋怨。
見到妻子,他又把剛才說過的話說了出來:“這楊盛也真是豈有此理,當初他還在我手下當亭佐,我救過他的命,如今卻忘恩負義……”
劉瑜剛才路上已經勸過,現在干脆就不說話。
母親和弟弟自然閉口不言。
待他又發完牢騷之后,劉瑜說道:“父親,阿叔也準備跟兒一同進山……”
他把劉安的想法說了。
原本以為父親可能不同意,誰知父親想都沒想就點頭了:“也好,我聽說山中寡婦甚多,你幫他尋一門親……”
啊?劉瑜一聽,心中不禁暗笑,心想,沒準這才是劉安想進山的真正原因呢!
自己下午為何沒想到?
也許這就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母親又緊接著道:“他跟著你去也好,萬一遇到猛獸強盜,也好有個幫手,你阿叔武藝可不在你之下。當然,給他尋一門親也是大事,畢竟阿牛才四歲……”
她的角度又略微不一樣。
最后一起商量是否答應退婚。
劉芳趨向于不同意退婚,說告到縣令那里也不怕。
母親則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婦,沒有太多主見。
劉瑜心想,自己將來肯定要想法當官。
既然如此,為自己前途著想,要盡可能找門第高的大族,這樣才對自己最有利。
在東漢末年要混下去,沒有一點家族背景,靠單打獨斗,根本不可能。
比如那個與自己身份幾乎差不多的劉備,人家也是先拜老師盧植,然后投靠同學公孫瓚,最后逐步起家。
沒有這些人脈,他光有那個真假不知的宗室身份,根本毫無用處。
不過,要想說服父親還得有些技巧。
“父親、母親,兒今日聽了盧公教誨,深受啟發,大丈夫當以國事為先……”
講了一通大道理之后,他才又說道:“盧公之意,說兒既然是宗室子弟,就應當效冀州、幽州兩位劉使君一樣安邦定國。
他要兒多讀五經、勤政為民,今后若有機會,他將推薦兒為上吏。楊家門第泛泛,又算個什么?
好歹咱家也是宗室,兒聽說很多大戶人家的男子,都是及冠后才成親的……”
氣質絕不能丟!
劉芳一聽,很有些驚喜。
“你把今日之事說來聽聽……”
“諾!”
劉瑜只簡單說了幾句。
不過越簡單的事情,在有些人聽來,那就大得不得了。
劉芳正好是這樣的人。
“兒啊,能夠認識盧公,真是你的福氣和運氣,既如此,這門婚事就退掉……”
他異常興奮,好像現在劉瑜已經當上了中山國吏、冀州刺史從事一般。
……
次日一早。
劉瑜起床之后在后院活動筋骨,準備過七八天傷勢輕一些再去赴任。
也就剛過了不到三刻鐘,忽然母親興沖沖進來道:“子明,荀縣令派人來請,速速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