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比較關心演員的感受,所以問了:“…是人造雪吧?”
烏而善:“當然是人造雪!我沒沒那么殘忍,真的讓演員光著腳在雪地走!”
“大哥,馬上就12月了,人不人造有什么區別嗎?”
“但是,好看啊!”
“我也覺得不錯…”
身邊的美術設計王闊一邊播放《少年》,一邊跟他們聊天…
而且是一遍接著一遍…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沈林忍不住了:“…我求求你,你聽歌就聽歌,能不能別開外放?”
“這是你的歌誒!”
“我的歌,你一上午放了幾十遍,我也受不了!”
王闊趕緊關了手機外放,然后問:“林子,新專輯的歌寫好了嗎?”
“差不多了…先說說《畫皮》,我覺得整體色調偏冷一點怎么樣?”
“偏冷?”
“除了親密戲份用暖色調…”
“我沒啥意見…”
趙姍小跑著走過來:“林子…”
“怎么了?”
“你還是去取一下采訪大廳吧…一堆媒體等著呢!”
沈林皺眉:“我不用打歌宣傳了吧?”
“還是宣傳一下吧,哪能一點活動都不參加?好歹也是新EP發布。”
“行…”沈林琢磨了一下,是這個理…
烏而善點頭:“你先去吧…晚上記得來!”
“知道!”
來啥?
當然是聚餐了。
……
果然有一堆記者,都是詢問沈林對EP《因為愛情》的看法…
首先問的是銷量——20萬張一小時售罄是已知消息。
“還挺開心的,感謝歌迷的支持…”
“沒想到大家這么支持…我很少開演唱會,也很少參加商演,有時候覺得真的挺對不起歌迷的…”
“今年不行,明年…明年估計也沒時間,后年吧,我一定會再來一場巡演的!”
然后聊到了專業樂評人的看法——這幫專業樂評人大都有自己的陣營,現階段,他們基本在太合麥田抱團!
后來嘛,互聯網時代到來,樂評人不受資本的喜愛、不受明星的待見,又缺乏粉絲的供養,所以在互聯網時代是賺不到什么錢的,還要承受極大的壓力…
干脆轉型噴子…
踩著流量歌手的脊背登上舞臺——你想啊,一個從事音樂相關職業的人,但凡有創作能力或者表演能力也不愿心甘情愿地去當一個“樂評人”!
點評一首歌,盯著妝容服裝身份說個不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不用在意他們的觀點,事實上,互聯網時代,樂評的重心也從以一首音樂作品為中心,進而向以音樂的受眾為中心,我唱歌又不是給樂評人聽的!”
“自然學科和人文藝術的差別在于,我們容易拔高自己不懂的自然學科知識,只要我們不認識的公式一擺,方程一列,不知道的概念胡扯一通,自然大家會心生敬畏而覺得他厲害。”
“而人文藝術則正好相反。合我意者牛逼,說到我心坎里的牛逼,打動我的牛逼。我不認可的,就算諾貝爾文學獎給他背書又如何,只要他不合我意,那不僅他傻逼,諾貝爾文學獎也是野雞獎。”
“批評家大多是三流的,因為他們要靠一流的東西才能說出二流的話。創作者反感自己的作品被幾句輕易的叭叭給定性,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倒是不反感樂評、影評、書評,我也不反感評論人和我對于某某藝術作品的觀感不同,但是我十分之反感為了一鳴驚人而大放厥詞。”
“風格?我覺得就不要給我劃分風格了,我寫歌,首先考慮的是好聽,然后才是其它,流行歌曲,如果做不到流行,就太奇怪了!”
最后聊了幾句奧運會主題曲的事情。
“確實有跟奧運會主委會合作…寫了兩首100天倒計時的歌曲。”
“主題曲沒戲,我就直接退出了。”
“我只唱自己寫的歌,所以,奧運會主題曲應該不會登臺獻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