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皇繼續詢問昆昱的情況。
彭禹這時才拋出自己和昆昱的兩條圣道之路。
聽到五德證道之術,神皇面色一沉。
“聽你之意,只要大儒完成君子五德,精神升華至天地,就能證圣?”
“是。”
“那要是有人彈琴作畫陶冶情操,也能觸及圣道奧妙?”
“應該可以。所以兒臣以為,此類圣人俱是清談。貴則貴矣,不可交付國事。”
神皇挑眉道:“以儒門那些人的性子,定是學派為先,道德為本。要是讓大儒們入朝,朝野又要弄出幾個黨派。舉試時,他們定會偏向同鄉、門徒,打壓其他學派。然后彼此攻擊敵黨的道德品行。”
神皇嗤笑道:“這種事,他們玩得太多了。”
彭禹沒說話。
華夏歷史上,那些大儒空談治國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彭禹對此十分警惕。
而在大昆神朝,雖然儒門興盛時間不久,加之神皇們打壓,不曾真正占據高位。但八百諸天有不少小國被大儒們玩死。那些人教導皇帝以仁治國,整天指手畫腳,空談國策,卻無實質治國手段。而敵對黨派哪怕弄出一條利國之策,也會被他們強行打壓。
到頭來,占據國家高位的大儒皆是“自身品德高尚”的君子,卻無半點治國經驗。
“放心吧,朕省得。這些儒門圣人給幾個虛名頭銜高高供起,不可讓他們插手國事。”
“就怕他們在朝中的人脈舉賢引薦,請他們入朝為官。”
旁的不說,就看倪神月和白師傅二人。
倪神月擅長教書育人,在諸天建設女學。可要論治國,她有實際經驗嗎?
還有白師傅,教導一位儒圣出來,聽起來很偉大。但他干過多少朝事,他懂怎么治理地方,處理政務嗎?
而如果他們入朝為官,憑借儒圣身份,肯定不能從基層做起。一開始就要贈予高位。
真要是讓他們治國,這大昆天下還能看嗎?
彭禹滿臉擔憂,說出自己的顧慮。然后道:“正因為看出這等圣人只會空談高論,所以兒臣搬出‘平天下’的教化之道。”
“但不知為何,這教化之道的功果,竟然和咱們家的圣王精神很像。”
“三千大道殊途同歸,儒門雖然是天外文明,但本宇宙未必沒有接近的理念。”神皇不以為意:“咱們家的圣王之道脫胎于上古巫教。論來歷,比上古仙道都早。”
巫,教化于人,是連接人與天地的一環。巫師們掌管教育、醫療,負責部落的方方面面。而部落們的首領“巫王”,自然便是上古的圣王、圣皇了。
“按照你高祖爺的筆記。天外儒門的演變,也是通過他們世界的巫教一步步演變過來。儒門的傳承,本就吸收許多巫教系統知識。”
“圣王,儒門有,巫教也有。”
昆烈雖然惱火兒子欺瞞,但談論起正事,倒也忘了兩人之間的那些不愉快。
給彭禹賜座,昆烈講述昆吾氏的圣王理念:
“你多次進入圣王殿,應該體悟圣道精神的奧妙吧?”
彭禹點頭:“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我輩圣王,便是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居中庇護萬民。”
“不錯,這就是圣王之德。但圣王不僅要有德,更要有功。”
昆烈認真道:“如你所言,空談誤國。德行昭彰的君子品行再高潔,沒有治天下,護萬民的偉業,也只是‘賢達’,而不是圣王。”
“五德論也罷,平天下也罷,其道路同歸。既然做實事,也要學做人。”
“不過你的‘平天下’之論比五德論稍微好一點。因為治國平天下之前,還有修身一步。能治理天下的人,品行想來也差不到哪里。”
更重要的一點,神皇沒有說。
推崇“平天下”這種證道模式。可以鼓勵引導大儒們積極在諸天世界進行教化,從而讓大儒們參與天宮朝政體系。配合劉學的“忠仁”五德論,極大鞏固昆吾氏的基本盤。
“這些事,回頭朕要跟其他人商量一下。皇兒,除了你三哥這邊的事,你自己有沒有什么事要說?”
感受神皇冷厲的目光,彭禹心下一嘆:到底躲不過去啊。
于是,他緩緩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