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飯,人分成四撥,一撥人去四里開外的河邊割蘆葦,挖粘土。
蘆葦是牛羊冬季的飼料,粘土當然是準備要燒窯咯。
第二撥人以青草為主力,去伐樹,樹拖回來枝椏當柴禾燒,主桿風干保存,來年打家具。
第三撥人,打獵,以毛多的獸為主,用于炮制過冬的皮子,其次是野豬群,沒有豆類榨植物油,貓冬烹飪美食,主要來源全靠動物油。
豬身上的油無疑排第一。
第四撥人,蓋窯燒窯,這是技術活,少不了要秦衍指導。
秦衍留在族地指點族人砌窯。
家里的器具不夠使了,腌制肉和冬天的飲用水都需要用到大缸。
暫時不考慮細瓷,燒的都是粗瓷大件。
待第一批粗瓷出窯,初冬的第一場雨下來了。
氣溫驟降。
次日,推開門,天地一片銀白,寒風呼呼,秦衍不禁打了個冷顫,哈出一口白霜氣。
室外溫度估計已經達到零下二十度。
趕緊取下皮毛裹身上,招呼黍帶人挨家挨戶巡察。
老人們安好。
幸好昨晚感覺天氣不對勁,秦衍讓族人睡覺前把建在屋里的火塘燃起來,才避免了夜里凍死人的悲劇發生。
冬季夜里下的第一場雪是最容易帶走體弱的老人的。
考慮到天氣驟變的寒冷,老人不在適合出門,秦衍又轉頭率人去了庫房,把足夠燒幾天的柴火食物送上門,并叮囑他們沒什么緊要的事就不要出門了,實在無聊在家烤著火,編編筐子草鞋啥的。
青草再一次見識到鸞族人對生命的敬畏。
老人是累贅,幾乎是所有族群的共識,冬季缺衣少糧,首先斷給的就是老人,他們也不會有怨言,保存勞動力和幼崽是當前社會大環境下一條不成文的法則。
鸞族對生命的敬畏,不是因為秦衍的到來才產生的變化,一直這樣,在鸞族人的思維里,無論老幼,每個人都很珍貴。
如果你讓他們在食物緊缺的時候犧牲老人,他們大概會茫然發問:“為什么?老人也是族人啊!”
安排妥老人,秦衍召集大伙去活動室,點燃屋中央的火塘,開始了集體砸石頭活動。
敲石頭干嘛?
當然是準備春季要用的混凝土。
看過堯蒼家用石頭壘起來的防御墻,是那么的不堪一擊,所以秦衍打算她家的城墻澆灌混凝土。
混凝土主要材料,水、砂、碎石子,凝膠,攪拌均勻即成。
水、砂現成就有,石子沒有碎石器,就只能手動把一塊塊石頭敲碎,至于化學凝膠,自然是沒有的,但秦衍找到一種黏性很強的植物,干了撕都撕不開,這里的人喜歡用它來黏合木頭家具。
等春季采回來,磨成汁攪拌進混凝土里,往架好的框架里一倒,就成了。
防御墻預計高度要建到20米,厚度8米,秦衍敢說,族地的城墻一經完工,絕對是此前世界最堅固最牢不可破的防御墻,讓所有打鸞族主意的侵略者望墻興嘆,鎩羽而歸。
這個厚度,這個高度,所需材料是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