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職儀式上,他表示,德國足球該到了改革的時刻,老一輩的方式已經不適用于如今的高速發展的足壇。
他希望德國可以進行足球改革,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入市場。
當然,他也沒有頭鐵到直接拿50+1開刀,畢竟這玩意誰碰誰惹一身灰,這一政策在德國已經根深蒂固,想要解除政策,不是一兩天可以完成的事情。
但話語間,薩摩爾仍是表示出這一方面的傾向,但并不是特別明顯。
畢竟他才剛剛上任,在獲得一些中小球隊的支持之外,他還需要保證現在的局勢不要繼續惡化。
為此,他決定開始重整青訓結構,廢除‘計劃青訓’,以八年為期,尋找一個適合德國的全新的青訓模式。
不得不說,這一言論下來,正面擊中德國球迷憤怒的問題核心。
德國年輕球員為什么出現斷檔?
德國在1990年之后,為什么一直在吃老本?
為什么德國就要被意大利那幫娃娃們揍得抱頭鼠竄。
他們急切的想要看到新一代的成長,或者說,他們對于這一代的球星們幾乎失去了耐心。
足足三屆世界杯,德國都是倒在十六強。
今年過后,歐洲媒體是不是要將他們嘲諷為世界杯16郎?
這是德意志戰車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他們想要重回巔峰,他們想要重拾驕傲,那么一切將從改革開始。
為此,整個德國足壇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
在德國足協的督促下,德丙球隊成為青訓試點。
之所以選擇德丙級球隊,那是因為德丙球隊夾在一個極為有利位置。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若是貿貿然對德甲、德乙球隊的青訓進行改革,很可能搞崩德國足球的青訓模式。
若是尋找低級別球隊做青訓試點,反饋的信息也得不到有利的佐證。
而這種情況下,德丙球隊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為此,德國足協向德丙球隊進行撥款,讓他們大力發展青訓,同時尋找青訓新模式。
這一度令各級球隊感到分外眼紅。
......
除了德國國內之外,世界杯結束之后,歐洲轉會市場也呈現一片混亂。
臨近賽季開始,在世界杯表現優異的球員均都登上了各大球會的轉會目標當中。
例如在世界杯表現優異的意大利青年近衛軍,幾乎被群狼環伺。
其中以英超的吃相最為難看。
作為商業化最成功的的聯賽,可以說,英超俱樂部各個富得流油。
他們構建為英超掃蕩隊,直接扎入意大利市場,開始揮舞著英鎊大肆搜刮天才球員。
其中,在這屆世界杯表現優異的意大利射手.本杰明成為大多數俱樂部的目標。
世界杯前,本杰明的身價僅有500萬歐,但在世界杯之后,他的身價被炒上了3000萬歐,即便是如此,仍有大把的豪門球隊競相追逐。
本杰明的身價一路攀升,最終來到5000萬,這也打破了足壇的最高身價。
最終,英超斯坦福的老板阿布扎克比,豪擲5200萬歐,成功拿下意大利超級射手本杰明,并且開創了足壇嶄新的轉會記錄。
而在德國足壇也出現了一種怪異的現象。
在世界杯失利的德國球星們,大部分人選擇了離開本土賽場。
有些人加盟西甲、有些人走向英超、有些人走向了意甲,更有些人去往法甲。
一時間,德國轉會市場竟是風聲鶴唳,他們有些不明白,為什么這些球星們不再愿意留在德國本土聯賽,而是背井離鄉,走向其他聯賽呢?
對此,德國一個角落的鄉村球隊中,一名東方面孔男子看著反映這個問題的報紙,給出了答案:
“給的錢太少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