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現坐在辦公桌前,他面前的電腦中是一份計劃書。
計劃書的最上方印有‘豪門之路’的標題。
顯然這是針對霍芬海姆未來前進道路,而他們的目標就是——豪門!
歐洲豪門是每個聯賽的重要組成部門以及象征門面級別的球隊。
就像德甲的慕尼黑1900、英超的特拉福德、紅廠等球隊。
但通往豪門的道路并不是那么輕松地。
斯坦福的表現不錯吧,歐冠表現優異,兩奪英超聯賽冠軍,但依舊稱不上豪門。
這是沒有時間積累的問題。
盡管俄羅斯大亨很舍得投錢,但很多人依舊將他們當做是暴發戶,而非一支豪門。
當然,這種情況也在漸漸好轉,起碼在除了在英格蘭之外,很多歐洲球迷已經認定斯坦福距離豪門僅差一步之遙,這也是他們十年努力的成果。
在張現的設想中,足球的發展道路總共分設為三個時期。
第一:自由競爭!
第二:資源集中期!
第三:寡頭壟斷期!
自由競爭時期為上賽季70年代,市場化的洪荒時期,有靠譜的成績證明自己曾經闊過。有一些如今已經風光不再的球隊在這個時期是超級強隊,比如德甲的門興,在70年代5次奪得德甲冠軍,1次歐冠亞軍,2次聯盟杯冠軍。
本菲卡、諾丁漢森林,這兩支球隊分別在60年代,70-80年代有過衛冕歐冠經歷。
都靈歷史上就是2奪歐冠,最近一次是在95年,特拉福德和梅阿查米蘭都是3奪歐冠。兩次歐冠的牛X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了。
當然,這些不能跟某個歐冠獎杯收集的狗大戶相比,這貨不在此列。
在這個時期,歐洲足球市場化和職業化還遠未達到現在的程度,大球隊和小球隊在運作管理和背后的市場資源方面雖然存在差距,但這種差距可能依靠天才老板、天才經理、天才教練、天才球員彌補。
換言之,如果說小球隊是個體戶,大球隊也就是個小微企業,小球隊有個能人,大球隊可能就被干掉。
很多小球隊在那個時期都創造過輝煌的歷史。但也由于這個原因,這一時期的球隊很難用豪門來形容,更多是強與弱、大與小,差距并不像今天這樣天壤之別。
......
時間進入80年代中期,這個時代的主題為‘燒錢’!
沒錯!投錢就能闊!
主要代表有意甲的兩大新貴,拉齊奧跟帕爾馬。
當然那個時代的轉會費才看看突破500萬歐,相比于今天動輒千萬起步的轉會身價是小巫見大巫,但已經很了不起了。
這個時期資源集中就能獲得好成績,為此也令一些球隊風光無限。
直到90年代‘違約金法案’出臺。
這個法案的徹底解放了球員的去留問題,可以更加靈活的運用到轉會市場,加速了球員流動。
而這個時期也加速了市場化的進展。
......
21世紀初,以‘燒錢’為模式的新貴出現了財政問題,后遺癥全面爆發,資金的短缺令他們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傳統豪門以及資金健康的球隊開始昂首闊步,他們張開猙獰巨口,開始分割市場份額。
這是一個關鍵時期,為豪門出現提供了最有利的平臺。
足足十年的時間,足球市場被各大豪門分割干凈。
從此兩極化模式出現,小球隊與豪門球隊不在有明顯的差距,天才經理人也只能苦惱于沒有資源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