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獨孤誠回來,聽張氏說剛來的武成救了小兒子的命,二話沒說便匆匆出了家門,然后帶著母子倆回了家,吃過晚飯還特意送了好些豬肉,拿了一袋子糧食給武家母子。
再次回屋,獨孤誠便問道:“不是讓你在涇陽縣好好讀書么,咋回來了?”
他就知道老爹肯定是這么一句話,獨孤武嘆了口氣,笑道:“回來看看您和娘,順便給您們商量點事。”
“啥事?”獨孤誠言簡意賅。
“爹、娘,您看我們家的地產出也不高,又要供養我在涇陽縣讀書,大哥還得成婚,將來還有小侄兒要養,家里的那點錢肯定不夠,我們家是不是應該找一門營生。”獨孤武提議道。
獨孤誠和張氏點了點頭,陷入了沉默。
忙前忙后的李二來來回回的收拾家里的衛生,見到堂屋的氣氛沉默,手腳迅速了不少。
“是該找一門營生,總不能靠著武兒的那點錢財過活,以后武兒也得成家立業,家里的錢財用一點少一點。”張氏嘆了口氣。
突然想起獨孤武去年說自己要經商,原本點頭的獨孤誠頓時怒道:“在涇陽縣好好讀書,以后做了夫子,有弟子奉上束脩便不缺錢,你敢經商,老子抽死你。”
讓小兒子從小讀書,獨孤誠的想法與所有父母的想法都一樣,光耀門楣。
以前,想著兒子讀了書好做官,后來李世民鬧出個玄武門之變,讓兒子做官的念頭也就沒了。
后來,家里有錢了,打算送兒子去涇陽縣讀書,求人求夫子,送上大筆束脩,讓兒子成為夫子的想法也就出現了。
最近獨孤誠已經想得明明白白,不奢求兒子將來有多大出息,以后在涇陽縣當個夫子便成,有學子奉上束脩,好歹衣食不愁,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這便足夠了。
經商,以獨孤誠對兒子的了解,估計是能發家致富,但商業乃是賤業,去年家里窮的沒辦法,獨孤誠心里反對卻也無奈。
現在,兒子只要敢說出經商兩個字,家里的藤條便準備妥當了。
好在,獨孤武沒說,而是笑道:“爹,孩兒不經商。”
聽到這話,獨孤誠和張氏滿意的點了點頭,夫妻倆是真怕獨孤武去了涇陽縣后,見識了商戶人家的富庶,跑去從事賤業。
“武兒,那你說說該找啥營生,你讀書多,懂得也比我們多。”
所謂知子莫若母,母親總歸比父親要細心很多,雖說獨孤武換了個人,但張氏與他也接觸了大半年,兒子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尤其是在提出問題前其實已經想好對策這個情況,令張氏歡喜。
獨孤武笑道:“孩兒是有些想法,您二老聽聽。”
瞧了眼沒打算開口的獨孤誠和張氏,獨孤武繼續道:“我們正陽村如今人不多,荒地卻不算少,孩兒打算在正陽村養雞鴨鵝,大規模的養,至于賣的人家孩兒都已經解決了,咱們家的雞鴨鵝就賣給酒樓,同福酒樓的牛掌柜,您們還記得吧?”
張氏和獨孤誠點點頭,沒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