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自身生活條件的行動還在繼續。陸煊消耗了十幾頭小豬崽子之后,基本上掌握了一套合理的閹割流程。同時,還用人類使用的傷藥,調配出了一種給豬崽子用的傷藥。能夠將豬崽子的生存力提高到了八到九成。
剩下的就只能交給時間了。畢竟就算是閹割過了,這些豬崽子也最少需要八個月以上才能夠出欄。(現實中六個月就可以。但是唐朝沒有精飼料,家豬的品種也不夠優化,所以至少得八個月以上)
搞定了豬肉之后,陸煊把目標定在了另一項改良計劃上。母雞下蛋......
不要小看母雞下蛋這種看似普通的事情。這個時代的人均壽命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從小營養不夠全面。因為生產力的原因,肉食可以說是奢侈品。所以,對于大多數平民而言,都無法攝入足夠多的蛋白質。
雞蛋能夠提供一種極為全面的補充。雖然無法全面代替肉食,但是也能夠補充很大一部分。往大處說,如果有足夠的雞蛋供應,就能夠極大的提升大唐百姓的身體素質。從長遠上說,這堪稱是一件事關國運的大事。舉個例子,日本在上世紀開展過一場全民喝牛奶的運動,以增強國民身體素質,提高平均身高。從結果來開,成績絕對是有的。
這個時代養雞,自然都是散養。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家中養雞,甚至根本不喂,只是讓雞自己找吃的。至于下蛋,那更是隨緣。下了就是收獲,不下也沒損失,反正根本不喂。
陸煊從小農村長大,知道想要讓雞多下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盡管后世,人們已經開始崇尚散養的雞,認為散養的雞,肉質更加鮮美,雞蛋營養更加豐富。但實際上,散養的雞,對于下蛋率是有影響的。
雞如果活動過多,肌肉會變得緊致,影響下蛋率。關于這個方面,可以是一種一種類似于閹割的手段來輔助。
陸煊記得,似乎是截斷雞的一截翅膀,從根源上削弱它的活動能力。但是這個技術要求很高,從哪里截斷翅膀,以及之后的感染問題,都非常的專業,不弱于閹豬的問題。
除此之外,影響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方面了。雞是雜食性,亂七八糟各種蟲子什么的都吃。這些蟲子富含蛋白質,是能夠提供大量的營養。但是關鍵在于,太不穩定了。
一般家養的雞,都會使用谷物的糠,拌成雞食。甚至會加一些成色不好的雜糧。同時還一定要給雞補足鈣質。否則就算下了蛋,也會是那種軟殼。
補鈣可以使用貝類的殼,碾碎成顆粒狀,然后混入雞食。這樣在雞蛋形成的過程中,就會補充足夠的鈣質。
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們,很難有真正的谷物去喂雞,甚至連谷糠都不一定夠。所以可以在雞食中摻雜野菜之類菜葉。收集雞或者鳥類的羽毛,研成粉末摻入雞食。另外蠅蛆,菜籽等等這些東西,都能夠增加下蛋率。
除了這些飲食之外。控制溫度,夏天冷水喂食。等等這些手法,都是在大唐能夠做到的,并且切實有效的提升下蛋率的方法。陸煊一邊整理腦海中的想法,一邊將這些東西記錄下來,準備有時間系統的進行實驗。
這時,老頭走了進來。
“東家,外邊來了一個人,說是要見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