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這個時代吃空餉的問題實在是太嚴重了。一個衛所,滿員應該有五千六百人的。但是在遼東,每個衛所的實際兵力,不足三千人......
能夠想象這是什么局面嗎?意思就是,在開戰之前,遼東的地方官員,已經幫助建奴,把自己這邊滅了一半了。
剩下的除了那些武官的親衛之外。多數都是老弱病殘。為什么是老弱病殘?很簡單,吃的少,要的少。關鍵是,一群老弱病殘,掀不起什么風浪。
整個遼東防線之下,是已經走到了陌路的衛所制度。其實衛所制度本身沒有問題,關鍵還是出在人跟土地身上。
后世一提到薩爾滸之戰,很多人都會說。就算是薩爾滸之戰勉強打贏了,明朝也沒有機會了。陸煊不服氣,但是親身來到這個世界之后,只能無奈的承認。那種說法竟然他媽的是真的。
縱然他給遼東防線贏得了一絲喘息的機會。但是他發現很多東西,已經爛透了,失去了拯救的必要。
四路大軍,覆滅了兩路半。遼東防線各大衛所自然是嚴重缺少兵源。陸煊接任遼陽總兵,手里自然不能沒有兵。
對此,圣旨支支吾吾,給出了一個讓陸煊蛋疼的命令。就是讓陸煊自己收攏這場戰爭的殘兵,整合他們,然后歸攏到自己手下,充作他的軍隊。至于朝廷的增援?抱歉,一個沒有。
不過似乎是為了補償陸煊這位總兵。圣旨中提到,陸煊收攏殘兵,可便宜行事。
陸煊最愛的就是這種模棱兩可的圣旨。這種東西,稍微延伸一下,就能夠得到一種近乎無限制的權限。什么叫便宜行事?當然是我想怎么著,就怎么著了!
之后就是物資糧草。這事更草。跟兵員一樣,明里暗里的就是讓陸煊收拾一下戰場上的那些殘余物資,勉強湊合一下。今年的遼餉還沒收上來。到時候,會給陸煊補償的。當然,后面也許了陸煊,能夠自主的征集糧餉。
這個陸煊倒是沒意見。衛所制度本身,就承擔一種自己擔負糧餉的職責。只不過因為爛的太透,所以各項功能都被地方官僚體系給廢了。
有了圣旨,陸煊自然就有了底氣。現在還不是崇禎末年。大明雖然危在旦夕。但是剛剛的一場‘大勝’還是讓皇帝恢復了不少聲望的。
“李大人。陛下圣旨,許我便宜行事。你可需要驗證一下?”陸煊拿著圣旨對李如柏說道。
李如柏臉色不大好看,他已經意識到不秒了。但是對方手里有圣旨。他也有些無可奈何。
盡管身為遼東經略,整個遼東防線都在他的節制范圍之內。但是面對陸煊,他總是有一種底氣不足的感覺。
“陸總兵,有什么需要,盡管開口。”
“痛快,那我可就不客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