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引自《客座贅語》,作者顧起元,萬歷間人,一直以來,這段文字都是“劉大夏焚書說”最主要的證據。
這應該是距離那個事件比較近的記載了。所以一直以來都被拿來當做證據。不過后來,又有人從另一本書中找到了不一樣的說法。
嚴從簡,嘉靖后期進士,早顧起元數十年,也就是說,距離那次事件更近。而他的說法是,劉大夏對海圖檔案所作的是“先所匿”,并在詢問的時候放言“當毀之”。也就是說,他只是威脅要毀掉這些海圖,并沒有真的動手。
這下分歧就出來了。因為他的時間線更早,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說法更具有說服力。劉大夏只是藏起來了,但是沒有燒。
不過有人并不甘心。因為細究起來,他藏起來了,不見天日,跟燒了其實沒有區別。而且歷史上,這些東西也確實消失不見了。所以,怎么著劉大夏都脫不了關系。所以,他們需要找到某種更為‘強有力’的證據。因為這種事情,必須要大反轉,才能夠吸引眼球。
后來他們又找到了,《長水日抄》(明)陸樹聲。這個人比嚴從簡更早,更加接近劉大夏的時間。而他的記載更加的簡單,‘先檢得,匿其籍。’
說實話,我個人感覺,這個記載是最靠普的。因為它最簡單。而這種簡單的一句話記載代表了什么?代表了這件事在當事人心中,不是什么大事,隨手一記而已。看似不靠譜,但是正因為不在意,所以才更加客觀,不帶絲毫的感情色彩。記載也就更加真實。
當然,陸樹聲的記載也是劉大夏藏了,但是沒有燒。
后來還有《快園道古》(明)張岱,《玉堂叢語》(明)焦竑。大量的明代的資料,都或多或少的記載了這件事。不過都是記載,劉大夏藏了,沒有燒。或者說他想燒,但是沒有記載他真正的動手。
其實我認為,這事到這里差不多就該定論了。結論就是,他藏了,但是沒燒。不過結果跟燒了一樣。因為知識這種東西,如果不能流傳下來,那就相當于不存在。中國古代的各種學派就是這個毛病,所以好東西才總是失傳。劉大夏從哪個方面講,都是罪人。說他燒了海圖,一點都不為過。
不過有趣的事情來了。有人找到了新的證據。好家伙,《明史-劉大夏傳》。看到這里,陸煊就不想看下去了。因為后面對方又引用了《明實錄》(自從看到《明實錄》記載的薩爾滸之戰之后,我就對《明實錄》失去了信心。寧可信《滿清老檔》,我也絕不信明實錄)。
后面的陸煊當時也沒仔細看過。總之對方一番考證之后,最終得出結果。劉大夏這輩子跟鄭和寶圖根本沒有接觸過。既沒有燒過海圖,也沒有藏匿過。因為他根本沒見過......故而千古奇冤劉大夏!!!
糾結了半天那些消失的瑰寶,陸煊這邊終于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席爾瓦回來了,不僅回來了,還弄回了一大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