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他們向我稱臣,還要我的東西?”陸煊一臉不善的看著新任的禮部尚書。這廝也是前朝的預備役官員。因為各種改革尚未開始,各種外事制度,還是基本沿用大明的規矩。所以,選了一個前朝的讀書人,做禮部尚書。
現在這個剛剛上任的禮部尚書,正一臉惶恐的跪在陸煊面前。他是個聰明人,看的出陸煊是真的生氣了。
“回陛下,這是前朝一直......”
“前朝?”
“......臣,萬死......”
“朕不用你萬死。你給我聽好了。向我華夏稱臣可以。但是得拿出一點誠意來?我泱泱華夏,缺它一個山野族群?不給我華夏做出足夠的貢獻,一群野豬皮,也配入我華夏正統?”
禮部尚書瞬間明白了陸煊的意思。這位新皇不是前朝的那些皇帝。這是個只看好處,不講規矩的皇帝。意思就是,大清想要稱臣,都不夠資格啊。
想明白這一點,他頓時知道了該如何應付大清的使節。很簡單,刁難一下就好了。外交嗎!國力不夠,上臺就是給人刁難的。這位仁兄既然能夠被選中做禮部尚書,自然是精通此道。
實際上,如果有可能。陸煊當然希望把自己培養的那些精英,送到這些核心崗位上。只不過現在那些人實在是太少了。少到完全不夠用。
陸煊只能分個輕急舒緩。把那些精心調教的年輕人,分到了各個叛亂的地區。先讓他們去處理那些難題。累積各種從政的經驗。他從來都不相信,一個沒有經過基層歷練的人,能夠坐穩高層的位子。
縱然是他花費了十多年,親自交出來的。也必須要經歷各種實際的政務操作,累積足夠的經驗。然后才能進入中央的決策層。而到了那時候,就是他全面開始實施政務軍事改革的時候。
不過現在雖然還不能直接進行改革。但是一些前置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了。比如說,他已經開始建造全新的學院。由當初那些孩子中,一些不愿從政,一心鉆研各種學問的年輕人,作為第一代的導師。
想要推行自己的各項改革,必須要從孩子開始。而如何開始,那就是從小讓他們接受陸煊給出的思想教育。科舉制度,暫時不會廢棄。但是也會逐漸的進行改革。最終兩種教育融為一體,成為陸煊需要的全新的教育體系。
陸煊并不完全排除古典教育。實際上,任何教育政策,能夠延續千年,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如果一刀切的話,陣痛過于劇烈,可能會引起反彈。所以,從下一代開始改造教育。兩種教育逐漸靠攏,預計大約花費三代人的時間,將完成徹底的融合。
而在這個過程中,配合政治體制,軍事體制,經濟體制,以及外交體制的全面改革。最終,大約在五十年之后,陸煊差不多就能夠看到自己想要的華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