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中午,柳輕候拜訪了楊崇義家,自己回來了得告訴人一聲。打著漫游的由頭收了人一匹上好賣相的白馬和一個訓練有素的烏七,結果個把月就回來了,這讓柳輕候很是有些不好意思。
從楊家回來后又寫了一封信,是給遠在冀州的裴耀卿的。此前準備去漫游時曾給他去過一信,信中甚至還有要去拜訪他的意思,現在漫游結束不能不說一聲。
除此之外,柳輕候還在信中將制科的事情說了,他相信以裴耀卿的政治眼光自然能看清楚這背后文學派與吏干派之爭的事實。其實這些事裴耀卿自然有他的渠道能知道,但他說與不說卻是兩回事。
兩件事情辦完時間已到中午,王縉派他的長隨送來了一堆資料,并言明看過之后是要還的。
王縉身為言官本有調閱資料的特權,加之又是位于三省中樞之地,是以資料收集的很全,此后的幾天時間他全部的精力都跟這些資料較勁了。
正是得益于對這些資料的深度閱讀和梳理,他順利找到了長安乃至關中缺糧的根本原因。
這里面首先就是天災,此前天子九度前往洛陽逐糧,每次逐糧之前都對應著一場災荒。天災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糧食消費量的大幅度增加。
而后,柳輕候一一梳理了刺激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一則是官僚隊伍及機構的擴大。唐初的百余年間中央政府機構簡單,官員數量也少,長安的糧食需求量有限,正所謂“往者貞觀之際,祿廩數少,每年轉運不過一二十萬石,所用便足”而這一情況在武則天當政時開始惡化,直至開元年間,內外文武官員達到了18805人,增加三倍有余。
除了官員的增加之外,在京諸司官府內上番服役的人員,譬如掌閑、幕士、樂人、雜戶、官戶、音聲人、防閣、庶仆、杖身等等數量也大幅增加,柳輕候不懼繁瑣一一統計,得出的數字簡直大的嚇人,而這些人可都是要吃糧食的,且他們的口糧還都是由官府供給。
這里面就很能做點文章了。就在這一個小點上柳輕候就花費了好幾天的時間,最終大致算出了一個屬于他的能減少的諸司色役數,十二萬五百人,整整十二萬五百人哪,這一年要吃多少糧食?
卻不知飽受缺糧之苦的長安各官衙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管他們想沒想過,這都將是柳輕候策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發力點。
官僚隊伍及上番服役人數增加之外,柳輕候找到的第二個原因是王室貴族的消費量增加也大的嚇人。這其中的始作俑者就是李三郎,他是靠宮變上位的,又經過太平試圖發動宮變之事,所以對皇室忌憚極深。
為了安定皇位,李三兒不允許諸王干預政治,在生活上給他們優厚的待遇使他們能夠盡情的玩樂揮霍。李三兒自己又超能生,可謂是多子多孫,他對這些個子孫采取的是不讓出閣的辦法,建立十王宅、百孫院集中養豬。
只不過這養豬的代價極高,王宅每院配置四百多宮人,百孫院每院宮人也不少于三四十人,為了維持這個龐大的皇室消耗,內宮宮人的數量暴增至四萬四千余,甚至不得不在禁中專為設立一個倉庫——維城庫來滿足需要。
柳輕候看著維城庫的資料最大的感慨就是衛計委最應該也穿過來,給李三和皇室搞嚴格的計劃生育,要不然這么拼命生下去,豬太多了百姓真特么受不了,供養不起啊。
接著梳理出的第三個主要因素是軍糧需求量的加大。開元之前軍制實行的還是府兵制,府兵上番時自備資糧。后來因府兵制的基礎崩潰,張說建議行募兵制,由此,南北衙12萬禁軍及其馬匹的用糧也全由官府供應,數量之巨對于柳輕候而言可謂是駭人聽聞。
最后一條則是長安及關中人口的增長。包括長安城內及郊區縣的京兆府在冊人口數,貞觀十三年時是戶207650,口923320。但到了當下,戶數已經是362921,人口1960188,戶口增加了十五萬五千多,人口數增加了一百零三萬三千多。再放大到囊括關中的京畿道,戶口增加的數字是大約22萬,人口增加了260萬。
260萬人,就這還沒算那些不在官府戶籍內的黑戶黑口。
柳輕候頭昏腦漲的梳理資料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做數學題,最終的結論是長安及關中的糧食消費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關中地區可以供給的數量,這要是糧食不短缺和緊張就活見鬼了。
此時再算關中地區能向長安提供的糧食數量,沒有災荒的話是二百三十幾萬石,其缺口之大多達一百多萬石。
眼睛都瞅瞎了得出的最終結論是除非永久遷都洛陽,否則要想解決長安和關中的糧荒,唯有擴大漕運運量一條道。
經過反復計算論證的結論讓柳輕候長出了一口氣,這幾天的辛苦沒白花,對于此次制舉之策論考試他已是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