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尹明山審時度勢,采取了兩手抓的策略。
一個是走出去,一個是走進來。
走出去:華國市場對摩托車的需求減少是不可逆轉的時代問題,所以力帆集團將自己的視野放到了經濟并不發達,對摩托仍舊有需求的東南亞國家和非洲。
這個策略也相當奏效,力帆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越南等國家的市場,差點把本田等倭國摩托車趕了出去
走進來:現在華國的消費市場已經從摩托轉化為汽車,消費者對低價格高質量的汽車需求也很旺盛。力帆集團卡死大刀闊斧引進汽車生產線,加大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力度。
這一招也不錯,力帆有幾款車型還真的從殘酷的汽車市場中殺了出去,并取得一定的成績。
尹明山成功挽救了力帆集團,但這個時候力帆集團的危機已經埋下。
摩托的市場肯定會越來越小,汽車市場力帆一直在落后的梯隊。
果然,到了2016年左右,力帆的財務危機出現了。
連續幾年的虧損讓老邁的尹明山無以為繼,他那種敢打敢沖的思想已經跟不上瞬息萬變的市場。
尹明山老了,力帆也老了。
支撐不下去的力帆向山城市政府尋求破產。
讓力帆破產?
這可怎么了得!
山城市政府不會答應,山城市人民也不會答應。
除了因為力帆是納稅大戶以外,最主要的是力帆涉及的就業人口的太多了,一旦力帆一垮,那么那么多的失業人口怎么辦?
所以,山城市政府一面為力帆減稅、輸血,一面為力帆尋求外界的投資。
現在是資本時代,投資者不是傻子,你叫我來投資我就來投資。
力帆的兩個重點產業摩托和汽車都是明日黃花,今后新能源車主導市場以后,更是燙手的山芋。無利可圖,誰愿意來接受?
幾年之后,山城政府也沒有力量為這么龐大的企業輸血,沒有辦法同意了力帆的破產申請。
但是力帆畢竟是尹明山的心血,也是重慶的名片,尹明山還在做最后一搏——尋求將力帆出售,保住力帆的基因,留住員工,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小悠分析過力帆的所有產業鏈,主要就是摩托車和汽車這兩塊,而且力帆的市值很低才230億RMB,相當可憐的市值。
“力帆有完整的汽車生產線,也涉足了電動車,價格便宜只得入手。”這是小悠的建議。
230億RMB,在陳諾的眼里不是跟玩兒一樣嗎?
既然吉利不和自己玩兒,BYD不合自己玩兒,那就只有自己收購一家公司自己玩兒咯。
陳諾感嘆道:“真是瞌睡碰上枕頭,很好的機會,即便也不怕,兩百多億,藍星公司虧得起。”
陳諾豪氣萬丈。
于是乎,江蘺和代燕菲開始收拾行李,和陳諾一起前往江城市。
劉江峰等人已經抵達江城市,等待和陳諾的匯合。
改變華國汽車業的大事即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