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是未來的科技,在代燕菲展示的視頻當中,透明的束管列車在城市和郊外飛速穿行著充滿了科技感和時代感。
燕京一小時到江城,滬市半小時到江城,蓉城半小時到江城……這才是時代的速度。
發布會還在繼續,代燕菲很認真的為記者們解答各個問題。同事,一條條重磅的新聞早已經充斥各大新聞的版面。
央視新聞臺在節目中還直接插播這條新聞。
“現在插播一條最新的科技消息,根據藍星集團新聞發布會解釋,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束管列車已經下線,該列車……”
本來是一條插播新聞,可是因為時間的特殊性,播放的時間足足長達五分鐘,這是央視新聞頻道少有的事。央視還打算請清華大學的交通動力學專家在晚上做客欄目,為觀眾更詳細的解說束管列車的原理。
在互聯網的版面,代燕菲主持新聞發布會的畫面成為了各個版面的頭版頭條,束管道路四個字被紅色大號標注,相當醒目。
鳳凰網直接引用了代燕菲的話,說道:“束管道路將帶領華國經濟的新一次騰飛,華國各大城市的地產經濟將由此轉型,在可以預期的未來,華國的經濟指標將會構筑平臺后再次上揚。”
新浪在新聞副標直接說道:“燕雀焉知鴻鵠之志,我們以為藍星集團下一步的動作是取消手機貼膜制造全世界最堅硬的手機屏幕,今天才知道原來是為了束管道路做前期準備工作,愚昧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整個輿論呈現對藍星集團一邊倒的贊美聲,就像陳諾說的那樣,解決輿論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力說話而不是口水仗。
陳諾和科技部都已經做了,皮球提到了國家那里,只要國家對江城市提供的束管道路方案一批準,西方媒體和某些微博大V挑撥離間的言論就會不攻自破。
BBC和獅城《聯合早報》作為境外媒體最先報道了這個消息。
BBC:消息確定,藍星集團的束管列車已經下線,隨時可以投入市場,時速1000公里每小時,這就是華國速度。
當西方人還在驚嘆于華國的高鐵和動車時,新的交通方式已經出現,華國科技成就將西方的那個遠甩在了身后。
西門子、川崎重工、阿爾斯通等動車制造商,甚至空客和波音都在關注束管道路的技術。而各個國家的重點交通動力實驗室也在關注束管道路的可行性。
西方的學者在思考一個和很嚴肅的問題,影響人類數百年出行方式的鐵路軌道交通真的過時了嗎?
由江城市上報的束管道路方案也送到了上面等待審批,陳諾和科技部再次上演了屢試不爽的先斬后奏。
國家的心情其實比普通網民差不多了多少,也沒有從震撼之中恢復過來,還沒有弄明白束管道路到底是啥呢,審批怎么簽?
束管道路的出現一定會改變華國的許多決策和布局,如計劃開工的鐵路和地鐵還建不建設?正在生產的動車是生產還是停止,未來十年的鐵路編修是用還是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