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天的時間,當記者們參觀完碧藍島附近的海域、島上的基礎設施后,除了驚艷還是驚艷。這里是自然美景與科技并存的島嶼,在這里你可以領略到地球最奇美的風光,又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生活便利。
形成的最后一個安排,聯合國的技術人員和米國、歐洲的一些記者開始隨機抽取海水、土壤以及空氣的樣本進行檢測。
“海水所有指數達標。”
“土壤指數達標,奇怪了,里面很多微生物(營養共生菌),似乎有益于植物的生長。”
“空氣相當干凈,按照世衛組織的標準,長期在這里生活壽命都會長一些。”
“海水生物淡化處理做得非常好,保留了少數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但是水非常純凈!很難想象這篇海域兩年前全是垃圾堆和動物的腐尸。”
藍星集團的工作人員解釋道:“生物海水淡化處理廠并非依靠納米設備或者反濾設備過濾海水中的鹽分,而是依靠改良后的耐鹽環保菌,它們吸收海水中的鹽類物質,完成自身的生長,從而淡化鹽水的鹽堿度,最后讓海水達到能夠飲用的標準。而富含鹽分的微生物死亡后可以被打撈起來,單獨處理。”
這項技術是藍星集團實驗室的一個偉大的創舉,首先應用在了碧藍島,未來還會應用在華國的沿海地區,解決沿海地區缺水的問題。
施泰納卻抓住了這個重點,問道:“那成本怎樣?”
作為聯合國環境署的署長,他知道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其中不少缺水的城市還是海濱城市。要是這項技術能夠推廣應用,能夠挽救多少生命。
傳統的納米級海水淡化處理技術成本高,效率低。
通常十噸海水能夠獲得半噸淡化水就很不錯了,此外加上動力、人工、設備維護等成本,一噸可飲用的淡化海水成本在20~40元RMB。除了西亞那些土豪國家能夠喝得起以外,其他國家根本不具備推廣價值,這也是為什么說在沙te水比石油貴的原因。
劉平說道:“施泰納先生,在碧藍島,我們飲用水的成本是1.5元每噸。”
一旁的獅城記者趕緊問道:“是1.5米刀嗎?也不便宜。”
獅城記者想著馬來西亞供給獅城的飲用水,每噸大約在3RMB左右,但是馬來西亞可是無盡的河水,根本不需要多少成本。
“是RMB,記者先生。我說的是RMB,而且還可以直接飲用的標準。如果只是初步處理,不含鹽分但是含有雜質的水每噸不到5毛錢,這些水可以用于島嶼的綠化,補給海島的地下水等。”
“這么便宜!”棒國的記者坐不住了,說道:“這可比咱們國家飲用水的價格便宜多了!”
棒國記者驚訝的鏡頭被央視清楚的記錄下來,傳遞到了華國電視屏幕上。
央視為了碧藍島制作了專題的節目,目前正在直播。即便有時差的關系,也有不少華國民眾售后在電視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