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物產也最為豐富,最不用發愁安排飯菜了。
正在自家園子里摘豆角呢,就見老支書和老板叔等幾個人在大道上招呼他:“青山,先來隊部商量點事。”
劉青山把菜籃子交給母親,樂顛顛地進了隊部,卻發現大伙兒臉上的表情都挺嚴肅。
“咋了?”劉青山找了個空座,嘴里問道。
老板叔開口道:“青山啊,這幾年,咱們村養殖奶牛不是搞得挺好嗎,所以帶起來一片,咱們縣甚至周邊縣的農村,養奶牛的人家都不少。”
“多的五六頭,少的也有兩三頭,然后集中收奶,送到縣里乳品廠。”
“可是現在乳品廠生產的奶粉賣不出去,要黃攤子,這么多牛奶,咱們總不能自己喝吧?”
劉青山眨眨眼睛,有點聽明白了,不過要是都有寶強哥的本事,估計也喝得下。
這兩年,國營工廠普遍都遭遇到困境,這是大勢所趨。
在從前的計劃經濟模式下,每個縣市其實都是一個獨立的小個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種小工廠小企業都比較齊全,自給自足一點問題都沒有。
不過隨著改開的深入,小企業就會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最后演變成大魚吃小魚,這才引發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下崗大潮。
面對勢不可擋的改革大潮,要么被潮水淹沒,要么就只有不斷發展壯大。
等老板叔說完,老支書吧嗒兩下小煙袋:“青山啊,俺們幾個琢磨著,想要以合作社的名義,把乳品廠承包下來,可是心里又沒底兒,還是你給拿拿主意吧。”
劉青山也思量一陣,然后問道:“咱們縣養牛戶一共有多少?”
老板叔接過話茬:“可是不少,養殖戶最少上萬家,估計也有四五萬頭奶牛。”
“就是因為牛奶太多,生產出來的奶粉,才賣不掉的。”
現在的企業,銷售渠道有限,基本都是固定的,開發新市場的能力普遍不強。
所以產量上去了,銷量還是原來那么多,就造成產品大量積壓。
劉青山很快想明白原因,就笑著說道:“支書爺爺,咱們合作社投資是可以的,但是承包的話,也沒有專人負責。”
大伙都點點頭,合作社不缺錢,缺的是人手,所以劉青山的建議還是比較恰當的。
“青山,你的統一食品廠,能不能承包乳品廠?”張隊長問道。
老板叔笑道:“青山的食品廠,還用咱們投資啊?”
大伙也都笑了,劉青山也樂呵呵的說道:“那就還是按照以前的老規矩,以合作社的名義,然后合作社再投資一部分,到時候享受百分之十的分紅好了。”
碧水縣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養殖奶牛事業,劉青山也不想叫它半途而廢,那樣的話,就太傷人了。
干脆就把乳品廠也歸入到統一食品公司,然后爭取繼續擴大規模。
產品的種類也要繼續豐富,除了奶粉,也可以生產更便捷的袋裝鮮奶,另外也可以加工成奶片兒出售。
劉青山記得,那種一聯一聯的奶片,還是紅火好些年的,小孩兒都喜歡吃。
至于加工奶片的生產線,應該也不太復雜,沒有現成的,可以叫青鳥科技園區那邊,嘗試設計一下。
事情就這樣定下來,第二天,劉青山開車去碧水縣,準備跟大姐商量商量。
好久沒來食品廠了,廠子的規模,又擴大了不少,因為生產胡蘿卜汁的廠子,也納入進來。
劉青山當年比較有遠見,把廠子設在縣城外面,也方便擴大,其實這就是借鑒了后來工業園區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