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山可不樂意干這活,一封兩封的還覺得挺新鮮,多了能膩歪死人。
高文學一本正經地推推眼鏡:“高山的筆名,你也占了一半,再說了,稿費都交給你這個掌柜的啦。”
正好大客車來了,他連忙擠上去,就這么瀟灑地走了。
“姐夫,早去早回,一路順風。”
劉青山招招手,目送著大客車緩緩離去,心情很是不錯:大姐夫這算是踏上新的征程。
他則拎著一捆書信,嘴里哼哼著曲子,又溜達回米碾兒,就是這曲子有點不大應景,要是叫大姐夫聽到,沒準會訓他:
“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
等把黃米都粉完之后,再次跟二彪子匯合,小哥倆都滿載而歸。
二彪子去糧庫那邊轉了一圈,就撿了滿滿一大土籃子,那里有不少賣糧的牛車馬車呢。
他的挎兜里還嘩啦呱啦的,劉青山一聽,就知道肯定是撿的馬掌釘,估計是給弟弟玩的。
回到家,劉青山拿了個黑色的大陶盆,把黃米面發上了。
和面是最累人的活兒,必須劉青山上陣,他攥著倆大拳頭,在盆子里使勁懟。
即便他這段時間身體素質提升不少,一波搓揉下來,也累得滿頭大汗。
最后兩個黑陶盆都快裝滿了,并排擺在炕頭,上面用被子蓋上,至少也得發上一宿。
發面很關鍵,這一晚上,林芝起來查看好幾次,要是發大勁兒了,面子會發酸,那蒸出來的豆包就很難吃。
其他人也沒閑著,大鍋里早就烀上飯豆子,烀熟之后,用杵子搗碎,然后摶成一個個小圓豆餡。
就連老四老五都跟著摶豆餡,還不時往嘴里塞一個。
等到第二天開始包的時候,奶奶也過來幫忙,還來了幾位嬸子大娘,以及其她大姑娘小媳婦的,一起跟著忙活。
劉青山一瞧這畫面,立刻就來勁了,又把照相機取出來,咔嚓咔嚓給照了幾張,并且許諾等洗出來之后,一人給發一張。
這下幫忙的人都樂壞了,這年頭想弄一張照片可不是容易的事。
包好的豆包,一個挨一個的碼到鍋里,必須都擠著點,不然就全都趴了。
正因為如此,當車里人太多的時候,人們就喜歡用“裝豆包”來形容,就來源于此。
豆包不愛熟,所以要多蒸些時間,最少也得四五十分鐘吧。
為了防止鍋蓋不嚴實漏氣,鍋蓋上邊還要苫上一條大麻袋,捂得嚴嚴實實的。
等到下午放學的時候,正好第一鍋豆包也熟了,掀開鍋蓋,嚯,好家伙,里面黃澄澄金燦燦的,瞧著煞是喜人。
大伙就圍著鍋臺起豆包,通常都是兩個連在一起,為了防止燙手,還得不時蘸點涼水。
“吃豆包,吃豆包。”
小老四餓了,跟山杏都拿著飯碗,在鍋邊嚷嚷,碗里還鋪著一碗底兒雪白的白糖。
“燙著呢,先晾一會,還有啊,不許用筷子敲飯碗!”
大姐劉金鳳扒拉一下小老四的天線辮子叮囑道。
老四歪著頭想想:“那我也蘸著涼水吃,就不燙了。”
這時候,奶奶接過話茬:“彩鳳,那就更不行啦,會把肚子燙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