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大錯特錯,前面開車的青年,才是隱藏在幕后的能人啊。
這樣一來,報道的重心,看來要重新確立嘍,眼下這個時代,就需要這樣的青年……
前面的車上,劉青山也正和二彪子聊著,主要是聊一下,開春種植水稻的事。
寒地種植水稻,必須要用大棚提前育秧,這個倒是好解決,大棚是現成的。
另外就是旱田改水田,如果全都用人工挖的話,效率太差,所以二彪子建議購買稻田專用的拖拉機來翻地,
另外最低也得有個耙地機,用來平整稻田。
劉青山聽了點點頭:“行,到時候從合作社的公共資金里面出錢,估計到時候你還得跑一趟龍江那邊。”
“大概三月初育秧,俺想在這之前,就把農機具買回來。”
二彪子想了想建議道。
“這樣啊,只怕過了初五,你就得去龍江,正好給那邊的徐教授拜個晚年。”
劉青山覺得這樣也不錯,二彪子認了徐教授當干爹,于情于理,都應該去給拜拜年的。
十多里地,很快就到了公社,不過到了公社大院,車卻進不去,院子里,一支秧歌隊扭得正歡,那看熱鬧的,簡直人山人海。
他們只好找個空場兒,先把車停了,然后也擠進人群看秧歌,這鑼鼓喧天的,怎么也得等秧歌隊撤了,才能辦正事。
“青山,咱們夾皮溝,今年也要組建秧歌隊。”
老支書臉上滿是羨慕地說著,秧歌隊不是說建就建的,服裝道具啥的,全需要錢。
“那肯定沒問題。”
劉青山也瞧得津津有味,這時候的大秧歌,還是挺有看頭兒的。
踩高蹺的,跑旱船的,還有專門吸引人眼球和負責逗樂的角色。
比如舞著金箍棒的大師兄,扛著耙子腆著大肚子的二師兄,特別受小娃子的歡迎,常常引起一陣哄笑。
還有拿著大煙袋鍋子的刁老太太,通常都是男扮女裝,臉上貼個黑痦子,耷拉下來的長毛有半尺,就跟老妖婆似的。
秧歌隊扭了好半天,這才又去別的單位拜年,公社的勤雜員還給發了兩條煙,算作辛苦費。
等人群散了,劉青山這才領著林子洲進屋,反正老支書他們參加的表彰會是在明天,不差這一會兒。
“孫書記,過年好。”
劉青山打了個招呼,然后還伸出巴掌:“有沒有壓歲錢?”
“有,賞你一個大巴掌。”
孫書記假裝瞪了劉青山一眼,然后目光就落到林子洲身上:這位好像不是一般人啊?
結果劉青山一介紹,還真不是一般人,這種大記者,孫書記以前只是有機會在報紙上拜讀人家的文章。
而且采訪這種事,也不全是正面的,孫書記雖然覺得自己立身很正,可心里也是慌慌的。
劉青山介紹完就撤,倒是老支書留在這,負責一些溝通上的事。
他到外面跟二彪子去了一趟郵電局,果然收拾了一大包信件,基本上都是大姐夫的。
另外還有楊紅纓訂閱的刊物,正好前兩期一起拿回去,估計老四老五肯定得高興壞了。
出來之后,劉青山沖二彪子問道:“你大哥昨天打電話,跟你們說沒說,退伍之后有什么打算?”
“好像是要留在縣里哪個工廠,進保衛科,三鳳,俺哥是戰斗英雄,以后也能吃上供應糧,端上鐵飯碗啦!”
二彪子顯得很興奮,他心目中,大哥張龍,就是全家人的驕傲。
劉青山卻未置可否,他知道張龍的人生軌跡,很令人嘆息。
等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林子洲這才從公社出來,后面還跟著滿面春風的孫書記,一直給送到車上。
看到劉青山,孫書記只是點點頭,一切盡在不言中。
重新出發去碧水縣,到那已經是中午,劉青山想了想,干脆直接領人去招待所,先混一頓飯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