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元宵,做元宵啦!”
娃子們開始歡呼,滿屯子瘋跑,很快消息就傳遍夾皮溝。
老板叔這回也來勁兒了,把袖子一挽,扛起面袋子,就往家跑。
身后忽然傳來張大帥的聲音:“老板子,要不上俺家弄去,俺家現在沒小孩兒。”
就見老板叔一個趔趄,差點拐陽溝里。
劉青山回家轉了一圈,然后也去老板叔家里瞧熱鬧,身后還多了倆小跟班。
有這種事,當然拉不下老四,山杏也形影不離地跟著。
到了老板叔家當院,人還真不少,尤其是那一群小娃子,都趴在窗戶上看稀奇。
也有一些大人,不過都端著盆子或者笸籮,里面裝著些炒好的松籽、核桃、榛子之類。
這些碾碎之后,都可以添加到餡料里面。
進屋一瞧,老板叔和幾個人正忙著調元宵餡兒呢。
芝麻花生之類的,都已經炒熟,還不知道從哪弄了一個藥碾子。
張大帥坐在小板凳上,倆腳蹬著車轱轆一般的碾子,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把這些做餡料的東西統統碾碎。
再拌上白糖和劉青山買回來的青紅絲,最后倒上化開的葷油,攪和一陣,等豬油慢慢凝固,餡料就變得比較黏稠。
然后放在案板上搓成長條,用刀咔咔咔切成小丁兒,一個個小餡子就做好了。
“來,一家發一個,吃完趕緊滾蛋,別在這礙事!”
老板叔端著餡盆子,挨個給小娃子們發。
“俺先嘗嘗,老板子你調的餡子,味道咋樣?”
張桿子這貨,也伸手抓了兩個,扔進嘴里,一邊吃一邊點頭:“嗯,挺香!”
“一會兒分元宵的時候,你家少分兩個。”
老板子瞪了他一眼,跟小孩兒搶東西,沒出息。
打發走了小娃子,就開始做元宵了,也是俗稱的逛元宵。
之所以叫“逛”,是因為把餡料用大漏勺在水里將表面沾濕之后,就放到裝著江米面的大笸籮里面。
然后兩個人搖晃笸籮,來回逛蕩,元宵餡兒在笸籮里來回滾動,表面就沾上一層江米面。
再用漏勺撈出來蘸水,然后再逛蕩,反復四五次,一枚枚圓溜溜、雪白白的元宵,就制作出來。
所以逛元宵,也常被叫作搖元宵。
一面袋子江米面,弄出來兩面袋子多的元宵,看樣子有一百多斤。
大張羅出去吆喝一聲,家家戶戶就都端著盆子,樂呵呵地來領元宵。
這么多也沒法子一個個地數,基本上就按照家里人口的多少來分。
人口多的,就多給一笊籬,像張桿子這樣人口比較少的,就少給點。
基本上,每家能領回去三四斤的元宵,足夠解解饞了。
“青山,這錢咋算呢?”
張隊長領完自家的元宵,就開始算賬。
“沒幾個錢,算了算了。”
劉青山擺擺手,他本來想直接買元宵的,不過沒那么多票兒,所以最后只能把江米面買回來,自己做了。
張隊長搖了搖頭:“那不成,還是從合作社的資金里面出吧。”
“也行,以后就形成規矩,三大節啥的,需要購置的東西,都是合作社出,就算給社員發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