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子都過秤之后,由老板叔在袋子上標記好各家的姓名。
因為收購的時候,也是分等級的,各等級的價格也不同,所以不能摻和到一起。
足足裝了一大卡車外加一小四輪,愣是還沒裝下。
主要是這些干貨都比較輕,而且還不抗壓,所以比較占地方。
最后又套了兩輛馬車,這才把東西都拉走。
村委會的老三位再加上劉青山,還領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當裝卸工,浩浩蕩蕩,直奔公社。
去年夏秋采收的山貨,正常應該也由合作社統一分配的。
不過考慮到那時候還沒有人大批收購,不知道前景如何,最后還是各家歸各家,反正也差不多。
后面的馬車太慢,就在供銷社大門口聚齊,然后一起進院。
供銷社的大門沒開,車輛進不去,所以大伙先拎著幾袋子比較貴重的猴頭先進去了。
雖然昨天各個大隊才開完動員會,但是已經有一些村民,拎著家里的一些存貨來這里出售,也算是探探路吧。
只是他們沒有大規模的采集,都是三斤二斤的,留著自個家吃的,現在拿出來賣。
供銷社后院是一遛大房子,全是倉庫,臨時的收購點就設在一個大倉庫前。
按照縣里的要求,是多個部門聯合進行收購,所以土產部門也派來兩位有經驗的老師傅掌眼,畢竟收購山貨,也需要懂行的人。
還有兩名年輕些的工作人員,在老師傅驗貨定等之后,負責給稱重。
山貨都不多,所以就用盤子秤,旁邊一臺大磅秤,根本派不上用場。
稱完重量,旁邊有人負責開票,最后再去領錢。
等劉青山他們來到的時候,發現正有五六個村民,樂呵呵地排隊等候。
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漢,喜滋滋地拎著個面袋子,還跟旁邊熟絡的人聊天:“多虧我去年秋天勤快勤快,采了兩茬木耳。”
說話間就輪到他了,一共三斤多干木耳,品質也是一等品,換了將近五十塊錢,把老漢樂得合不攏嘴。
旁邊的人也嘴里恭維著:“丁老漢,發財啦,一會請客!”
老漢也樂得山羊胡子直翹:“沒說的,俺這就去買一盒過濾嘴,大伙都嘗嘗。”
轉身剛要去供銷社買煙,結果瞧見了老支書,立刻打起招呼:
“張老哥,你們夾皮溝守著饅頭山,也來賣山貨啊?”
老支書點點頭,然后從兜里掏出一盒煙:“來,小丁抽一根。”
順手給另外幾個人還有工作人員都撒了一圈,大伙點煙抽了一口,立刻驚道:“這煙咋還冒涼風兒呢?”
老支書則抽起小煙袋:“小鬼子的煙,抽不慣,還是咱們這旱煙抽著得勁。”
啥,外國煙?
大伙都用古怪的眼神瞧著老支書,旁邊的劉青山想笑,這煙還是他從縣里給老支書帶回來的呢。
也不知道支書爺爺是真抽不慣,還是在這顯擺?
一邊抽著煙,丁老漢一邊跟老支書閑聊:“老張啊,聽說你們夾皮溝去年干的不錯,又是扣大棚又是養豬的,都成千元村了?”
旁邊也有人插話:“可不是,我們村里的支書和隊長從夾皮溝取經回來,今年也張羅著養豬和扣大棚呢。”
排在前面的一個人跟老支書謙讓:“要不你們先賣山貨吧,我家就是公社的,不急,你們是走著來的吧,道兒挺遠呢。”
老支書笑呵呵地擺擺手:“你先來吧,我們的山貨有點多,耽誤工夫。”
那人瞧瞧劉青山他們幾個人手中的袋子,心里琢磨:好像也沒多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