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就顯出來老帽兒的作用,騎著三輪車,拉著兩個人,晃晃悠悠地溜達一陣,然后在一個牌匾下邊停了下來。
劉青山抬頭一瞧,就看到招牌上斑駁的四個大字“委托商店”。
他這才想起來,建國后取消了當鋪,應運而生的就是國營的委托商店了。
家里用不上的舊貨,或者是急著用錢,就把東西放到委托商店,代為出售,商店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要是找舊貨的話,可不就得這里嘛,全是舊的。
老帽兒也抬手指指:“東單,西四,北新橋,菜市口,這四個委托商店最大,剩下的還有不少家,這里偶爾也有老物件兒出售。”
說完他又搖頭嘆了口氣:“可惜了,友誼商店咱進不去,進去也白搭,沒有外匯券,買不出東西,那里邊真有古董兒。”
這話的信息量有點大,劉青山想了半天,這才隱約有點印象。
友誼商店,說白了就是專門為外賓服務的,除了提供國外的一些商品之外,還出售國內的一些特產。
改開之后,外匯奇缺,為了出口創匯,就把不少外國人喜愛的瓷器之類的古董,也擺到友誼商店里邊,出售給外賓。
當時的國內貨幣管理嚴格,外幣是禁制流通的,這樣在八零年,就應運而生出“外匯券”。
外籍人士進入國門,必須把所持的外幣,兌換成外匯券,并在一定范圍內,和人民幣等值使用。
因為使用外匯券,可以買到普通錢買不到的一些緊俏商品,所以當時外匯券很熱。
聽說友誼商店里賣古董,劉青山也有點心癢癢,不過手里沒外匯券,而且這副面孔,刷臉也不好使,還是先逛逛委托商店再說吧。
無論是友誼商店還是委托商店,都是時代的產物,以后就慢慢消失或者式微,能逛逛的機會,劉青山還是很珍惜的。
進到店里,劉青山就是一愣,迎面就看到半新不舊的電視機、收音機。大木頭座鐘啥的,甚至角落里還支著一輛自行車,永久牌的。
說好的古董呢?
老帽兒師叔低聲跟他解釋兩句:“這些才是常見的東西,剩下的老物件兒,得慢慢碰,沒事就來轉轉,指不定哪天就碰上了呢。”
劉青山這才搞明白,看來這營生,還真得像師叔和魯大師他們這樣的人,才能長期做下去。
在商店里轉一圈,除了幾塊懷表之外,也就沒有啥能入眼的。
東西倒是都不貴,就像那種很古老的大座鐘,也就十塊八塊的,可是就算買下來放幾十年,升值的空間也非常有限。
“走著,換一家。”
老帽兒師叔又騎著三輪出發,從西城直接轉悠到東城,東單這邊,也有委托商店。
又進去轉了一圈,跟那邊差不多,舊東西不少,可惜沒有收藏價值的古董。
“這東西得碰,急不得的。”
老帽兒師叔看出劉青山似乎有點急切,就安慰他兩句。
道理劉青山也懂,主要是他在首都停留的時間有限,看看能不能親手做成幾筆生意,來個開門紅而已。
“師叔,要不咱們去友誼商店轉轉?”既然那里肯定有古董,劉青山當然就動了心思。
老帽兒搖搖頭:“去了也沒用,只能在門口轉轉,門兒都進不去。”
劉青山嘴角露出微笑:“不試試怎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