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在暗中觀察著高峰,今天也算是對他的一次考驗,能不能禁得住這樣的誘惑。
高峰摸摸腦袋,漸漸從狂喜中平靜下來,在別人眼中,這片參園,代表著巨大的財富。
但是在醫者眼中,它就代表著許多患者的康復。
定下心來,高峰就開始把包里的工具拿出來,遞給師父。
劉青山見他的雙眼,重新變得清澈,這才滿意地點點頭,也跟著干活。
這一次,只有他們師徒三人來這,而沒有帶外人來,就是怕有人貪心,從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先把周圍清理開一米左右的場地,這種老山參,參須經過幾十年的生長,都是非常長。
按照老輩子留下來的規矩,參須要是斷了一截,丟了手藝不說,關鍵是價格也會大打折扣。
因為以前的放山人認為,參須斷了,人參里面的精華也就會隨著流失。
隨后,師徒三人就蹲在地上,手里拿著骨扦子,開始慢慢清理。
挖人參的這個過程,以前不叫挖,而是叫“抬”。
從前都是官老爺坐轎子,才說是抬的。
老輩子放山人的說法就是“抬參如請佛”,這并非是迷信,而是表達對人參的一種態度。
放山人,是懷著一種尊敬的心情來把人參從山里請出去,到外面來治病救人。
而后來的人,則慢慢失去了這種對大自然和萬物生靈的敬畏,肆意妄為,自然也會遭受大自然的報復。
抬參的過程,是個慢性活兒,爺仨一直忙活了好幾個小時,這才算是把這株老山參給完整地抬出來。
劉青山和高峰將挖出的大坑重新填埋好,而啞巴爺爺,則已經剝了兩大塊樺樹皮,將抬出來的野山參,夾到里面。
中間再放上青苔,保持濕潤,外面用紅繩綁好,就可以帶下山了。
這個月份兒,這樣的保存方法,放上半個月都沒事。
此刻天都要黑了,三個人只能在附近的一處木屋住了一宿,第二天中午,這才返回夾皮溝。
一般說來,抬回來的人參,放在通風的屋里,自然陰干,不叫陽光照到就可以。
家里正準備吃午飯呢,姚師傅和楊師傅,正眼巴巴地等著呢。
看到劉青山他們回來,立刻迎了出來,瞧見啞巴爺爺身后背著的樺樹皮,楊師傅不由一喜:“剛抬出來的?”
他還以為,啞巴爺爺是以前采的老山參,一直收藏著。
萬萬想不到,還是鮮的,那品質當然更好。
可是這個月份,就能找到野山參,也真是神了?
帶著滿腔的疑惑,眾人簇擁著啞巴爺爺進屋,然后小心翼翼地打開樺樹皮。
只見里面的老山參色澤微黃,并非白白胖胖,反倒像是個瘦骨嶙峋的老人。
根須上,還帶著一個個的珍珠疙瘩,這個就是野山參區別于種植參的地方。
“先看蘆頭。”
姚師傅還拿出來放大鏡,他的眼神兒有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