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我也不等療養院建成了,這就去你們那里。”
譚老也是個爽利的性子,轉頭又對拐子爺爺說:“二喜子,到時候就住在你家里,沒問題吧?”
拐子爺爺大喜,拍著胸脯說道:“老團長,俺家新蓋的五間大瓦房,就算住一個班都沒問題!”
一下午的時光,就這么過去,晚餐還是在武老家里吃的,這些老人也大都留下來。
菜肴都比較清淡,拐子爺爺帶來的山野菜,也弄了兩盤。
看到大伙都吃得挺香,拐子爺爺樂得合不攏嘴。
回去的時候,是用小車給他們送回招待所的。
鄉親們也早就回來,一個個興奮得談論著白天游玩的情景。
今天主要是在市內有名的公園轉悠了,其實也就走了兩個,一個是頤和園,一個是天壇。
明天就是中秋節,肯定要在首都過了。
月餅今天已經買回來,并且分發下去,月餅是稻香村的,絕對地道。
大張羅還一個勁叮囑那些小娃子:“不許都吃光嘍,怎么也得留一塊明天吃,應應節。”
小娃子們笑嘻嘻地答應著,結果就真有管不住嘴的,越吃越想吃,把分到手的兩塊月餅都給造了。
中秋節這天,安排的主要是逛商場,有高峰和楚云秀當導游,劉青山也就放心,領著家人,還有啞巴爺爺,一起去位于史家胡同的老宅子。
到了大門前面,奶奶和秋菊奶奶同時一愣,門口怎么變樣了,兩個大大的門墩兒,分立左右。
“這個門墩兒,以前最少也是親王家用的。”
奶奶端詳一下鼓型門墩上邊的瑞獸,嘴里不由得感嘆一聲。
劉青山就笑嘻嘻地說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奶奶,現在不講究這些了,咱們用了也就用了。”
他并沒跟奶奶說重新維修的事兒,就是準備給老太太一個驚喜。
看著原來殘破的門斗,已經被重新修繕,奶奶的臉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和秋菊奶奶攜著手,一起走進進院。
進院之后,倆老太太就愣住了,迎面是一個巨大的影壁,上面的墻帽裝飾講究,一瞧就不是普通人家出來的東西。
中間是松竹梅這歲寒三友,青松挺拔,碧竹堅勁,寒梅怒放,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仿佛就像是經歷過苦難的這一輩人,歲月再苦,也能支撐下來。
“好,真好!”
爺爺劉士奎都瞧得連聲叫好,這寶貝孫子,真懂爺爺奶奶的心思,已經偷偷摸摸的,開始修繕老宅子。
奶奶則更加識貨,上前輕輕撫摸著影壁上面的圖案:“這個我小的時候,好像在醇王府看過這東西。”
醇王府,建國后變成了那位可敬的宋女士的故居,估摸著,這東西是戰亂的時候,不知道怎么流落出來的。
院子里,有五六個老工人,正在干活,老帽兒師叔在這邊照應著。
這些工匠,都是老帽兒請來的,據說都是專門修繕故宮建筑的老師傅,手藝自然是沒的說。
至于原材料,也都是老帽兒和魯大叔幫著劃拉的,有些花倆錢買的,有些干脆就是白撿的。
也就是這個比較特殊的時期,人們還沒重視這些老玩意,再過幾年你試試,一塊瓦片都撿不著。
這些老師傅的待遇不錯,香煙茶水供著不說,工錢也比較優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