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定好時間,劉青山這才領著妹妹告辭,他還要去輔導員家里一趟,也送點大米和山貨過去。
何婉清家的地址,劉青山已經搞到了,是張鵬飛提供的。
何老師并沒有在學校的職工樓,而是在市區,應該是她丈夫的單位分的房子。
六層的小樓,看樣子也新蓋沒幾年,在這個時代,就算是比較高檔的住宅了。
畢竟大多數人,還都住筒子樓呢,做飯的廚房都是公共的。
劉青山自己扛著兩面袋子大米,老四老五的手里,也都拎滿了東西,不過大多是干貨,所以不算沉。
只是樣數比較多,所以兩個小家伙也吭哧吭哧的,小胳膊上都掛滿了東西。
劉青山只知道是這棟居民樓,不知道具體的單元和樓層,正要找人打聽一下。
就聽身后傳來嘩啦一聲,回頭一瞧,是小老四有點堅持不住,手上的一個袋子散落到地上。
這會兒正是上午十點多,有幾個買菜的大媽溜達回來,看到小老四和老五都在地上收拾東西,就全都熱心地上來幫忙。
其中一個大媽嘴里還嘟囔著:“這個黑木耳,怎么有點不一樣呢?”
還有一個,手里拿著一個有小老四拳頭般大的乳黃色的圓東西,嘴里狐疑道:“這個不會是猴頭菇吧?”
“這是什么野菜,紫薇薇的?”另一個大媽也有點瞧不明白。
她們也都算是菜市場的老行家,可是今天卻有點瞧不明白了。
小老四的小嘴,就叭叭地給她們介紹:“奶奶,這是野生的山耳子,這個是野生的大猴頭,這個紫色的是薇菜干兒。”
原來全都是山珍啊,這可是稀罕玩意!
幾位大娘對了一下眼神兒,然后一位胖大娘就樂呵呵地問劉青山:“小伙子,這些山貨,賣不?”
劉青山也只能歉意地笑笑:“各位大娘,我們這些東西,是送人的。”
不過他心里還是挺高興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逐漸認識到山貨的價值,以后就算不出口的話,也不用擔心銷路。
當然,前提是必須把夾皮溝的名氣打出去,還有野生的招牌,也不能丟,這才是特色。
那些大媽都有點失望,然后還沒等劉青山向她們打聽呢,就問他找誰家。
“我們要去高凌風家里,他妻子是京大的老師。”劉青山報出了名字。
那些大媽都對視了一眼,眼神都有些怪異,然后其中一個報出了單元和樓層,就全都匆匆離去。
劉青山不免有些納悶,不過還是歸置好東西,然后扛著倆面袋子上樓。
敲敲門,樓門很快就打開,何婉清的面孔露了出來,瞧見劉青山,也是一愣,隨即才連忙招呼他進屋。
“何老師,打擾了。”劉青山打了個招呼,他這才想起,好像也有兩周沒看到這位輔導員老師了,臉上似乎清減了一些。
進了屋,小老四和老五規規矩矩地叫了一聲“老師好”,劉青山就笑著說道:
“這是我妹妹彩鳳和山杏,正好從老家來看我,帶來些土特產,就給您送來一些嘗嘗。”
看到老四老五,何婉清的臉上,也露出笑意,伸手摸摸她們的腦瓜:“那就謝謝你們啦。”
小老四進到屋之后,小鼻子就抽動兩下,劉青山其實也早就聞到了,屋子里面,彌散著一股熬中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