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對,到時候俺挨家挨戶告訴一聲,誰也不能南北二屯的瞎嚷嚷。”郭隊長也連連點頭。
在外屋地鍋臺上吃飯的幾個婦女,也一直支棱著耳朵聽著呢,等她們聽完有這種好事,立刻都撂下碗筷,回家報信兒去了。
窮怕的人,要是有了賺錢的機會,連盤子里的豬肉燉粉條都顧不上吃了。
等吃完飯,劉青山等人就在村長等人的陪同下,在東山村里轉了一圈。
先去江邊,冬天的時候還可以,地上都是冰雪,跑大卡車沒問題。
就是等到開春之后,從江邊到村里這幾里地,都是那種沼澤地,需要鋪一條道路。
站在白皚皚的江邊,朝對面望望,附近也沒瞧見瞭望塔,也沒有村子,比較適合。
回到村里,又去原來的生產隊轉轉,大院子足夠寬敞,那兩趟房子,收拾收拾,點上爐子,也能住人。
原來的火炕和煙囪啥的都有,簡單修繕一下就完全沒問題。
就是窗玻璃都沒了,估計都倒騰到各家,到時候買點玻璃換上,這都是小事。
劉青山也不準備蓋新倉庫,就在生產隊的大院子里,搭幾趟簡易的棚子,能遮擋雨雪就成。
籌劃好了,劉青山就叫人給郭村長五千塊錢,算是租生產隊院子的租金。
結果弄得郭村長拿著一沓錢,手都有點哆嗦,趕緊告訴會計入賬。
呼呼啦啦跟在后面的村民這回也都信了:人家真金白銀地掏出來,那還能有假嗎?
于是就有人問道:“俺們都想跟著干活,找誰報名啊?”
劉青山望望郭村長:“叔,這事就您負責吧,您比較熟悉情況,先一家出一名壯勞力,這個就算固定的裝卸工,按月開錢。”
“每個月一百塊錢的工資,然后再根據卸貨的多少,發放獎金,要是活多,獎金比工資還多呢。”
“等到忙不過來的時候,再臨時招人,這個就按貨算錢,峰子他們都知道價格。”
要想村里人沒意見,必須每家都得能得到實惠才行,反正東山村也才不到四十戶人家。
劉青山就是農村出來的,當然知道這個道理。
老百姓講究的是:不患少而患不均。
于是就有人向汪玉峰他們打聽,卸貨的價格。
得知一噸貨物,裝卸費最低兩塊錢,把村里那些小伙子和老爺們都差點樂瘋嘍。
這些壯勞力,二百斤的麻袋,扛在肩膀上,都能溜達二里地,卸一噸貨,那還不跟玩兒似的?
別說老爺們了,就是農村的這些婦女,干起活來,也照樣不比爺們差多少。
這樣算算,一個月的話,每家搞不好都能賺幾百塊,那一年就是大幾千塊。
難怪那位劉總說呢,喝酒吃肉都不是事兒。
想想美好的日子在向他們使勁招手,東山村的村民,今天晚上,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會因為興奮而難以入眠。
村里村外轉完之后,外面已經眼擦黑,就算劉青山他們想走,村民也不答應啊,那就只能在東山村住一宿。
反正他們一共五六個人,騰出來兩鋪炕,也足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