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何事?”
“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適到寶方,不知是甚地名,哪里有向善的人家,可以化一頓齋?”
“我們這里是銅臺府,府后有一縣,叫做地靈縣。
長老若要吃齋,不須募化,過此牌坊,南北街坐西向東的,有一個虎坐門樓,乃是寇員外家。
寇員外門前有個‘萬僧不阻’之牌,似你這等遠處來的行腳僧,盡得受用。”
唐僧聞言心中大喜,回去和孫悟空等人說了,隨即進入銅臺府。
銅臺府確實有一位寇員外。
寇員外于二十四年前許下一樁心愿,要為一萬個僧人施舍齋飯。
時至今日,已經禮敬九千九百九十六位,只缺四人。
看到這數據,是不是覺得有些熟悉?
沒錯,滅法國國王要殺一萬僧人,唐僧師徒到的時候,剛好殺了九千九百九十六,同樣缺四人。
唐僧對于銅臺府有這等“善士”,還是非常高興的。
只不過到了門口,恰好見到寇員外家的下人出門買菜,心中“咯噔”了一下。
昔年佛祖評論四大部洲,曾說南瞻部洲多貪多殺,多欺多詐,瞞心昧己,大斗小秤。
但到了靈山腳下,這想要齋僧萬人的“大善人”,出門買菜都要帶著秤。
為什么帶秤?
因為這里的商戶做買賣不講誠信,菜市場里也沒有什么“公平秤”。
如果不帶秤,那就等著吃虧吧。
老吳對于阿三的認識著實深刻。
和阿三做生意,如果他們給的訂金不足夠承擔成本,這筆生意就可以不用做了。
因為他們有很大的可能,在商品生產出來之后毀約。
要么砸在自己手里,要么只能接受他們遠低于合同價的報價。
打官司是沒用的,阿三的法院肯定幫助阿三。
被阿三坑的多了,長了教訓,談合同時要的訂金也越來越多。
佛祖的話也符合阿三顛倒黑白、臭不要臉的脾性,反著理解就行了。
寇員外齋僧也不是真的心善,而是和華夏人對于神佛的態度很相似——交易。
我付出金錢米糧,你們保佑我福壽安康。
這可不是黑,而是實情。
寇員外家里除了種地,還做什么營生?放賬。
不是一代,他們家好幾代人做的都是這門生意。
別說天竺,全世界做這門生意的,哪個不是貪婪的吸血鬼,有一個好人么?
唐僧何等人物,豈能看不出寇員外的想法。
此時已經臨近靈山,唐僧心中又多有掛礙,借寇員外的勢力辦一場水陸法會,講經說法,倒也是一樁好事。
寇員外對于“大唐圣僧”的話自然不會拒絕,當天便搭建了高臺,請了全銅臺府的高官豪紳,來聽唐僧講經。
前文說過,隨著西行之路逐步完成,唐僧越來越有圣僧風范。
初出長安時,只是尋常僧人,到了黑松林,已經能夠看到祥瑞之氣。
唐僧登上高臺,講經說法。
談一部《孔雀經》,句句消災障;點一架藥師燈,焰焰輝光亮。拜水懺,解冤愆;諷《華嚴》,除誹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