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交易所送來的材料陸續到場。
二十畝的玻璃溫室大棚正式開建。
張南與相關的農業專家,將大棚設計成32米寬、420米長的長方形結構。
溫室大棚內部的邊緣四周,開鑿了一條一米寬、兩米深的水泥槽,往里注滿水,放入從煉鋼廠延伸過來的散熱管道,通過吸收管道的熱量,從而提升溫室內的溫度。
此外水槽的存在,也阻擋了淺層土壤的低溫傳遞作用,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環境。
電力問題也不必擔心,鋼鐵鎮是耗電大戶,有一個配套的3000KW燃煤發電廠,每天發電數萬度,分配給溫室大棚百分之幾,就足夠使用。
還有就是人手,張南農場只能抽調出50名的壯勞力人工,平時用于大棚的管理肯定夠,但搭建大棚這樣的手工活,這點人手肯定不夠用,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
所以吳澤斌特意抽調了300名煉鋼工人,提供不少材料跟設備,花了一天的時間,幫忙把溫室大棚搭建完成。
再拉電線,安裝照明系統。
至3月21日,這個二十畝規模的溫室大棚,就正式投入了使用。
張南帶人種下了第一批五畝的蔬菜,剩下的再陸續安排。
當然,由于體內的白色光團所剩不多,融入白色光粒后再種下的蔬菜面積,只有五分地不到,面積不大。
“吳哥,幫大忙了,沒有你幫忙,這個項目搞不起來。”
張南握了握吳澤斌的手,表示感謝說道。
“張兄,明明是你幫了我的大忙,我應該感謝你才是。”
吳澤斌有點不太理解的張南的腦回路。
這大冬天的,那個農場主不是躲在屋里窩冬,有幾個跑到外面折騰了。
但這位仁兄對種地的熱情實在超乎想象,跑到別人的家里,借用別人的地盤,幫別人解決冬天吃蔬菜水果的問題,自己卻只能拿四成回報,還得負責長期的管理。
話說這種付出大回報低堪稱“燃燒自我,照亮他人”的事情,除了張南這位仁兄,還有誰愿意去干。
反正他是不太理解,換做他,在家里弄塊5分大的地,自給自足就夠了,完全沒必要搞這么大。
或許,真的只能用熱愛去解釋了。
……
第一批五畝的蔬菜種下去后。
等水果種子全部到位。
張南又帶人種下了3畝的草莓、3畝的西瓜、3畝的甜瓜、3畝的葡萄以及3畝的紅皮甘蔗。
甘蔗?
種這玩意干什么?
因為甘蔗也是C4植物,光合效率很高,所以張南打算種一批看看,即便有人表示疑惑不解,但作為溫室大棚的管理者,張南有權決定種什么。
等以上事情全部忙完,時間已是3月底了。
張南留了兩戶人口,長期的駐留在溫室大棚內,有什么問題通過傳呼機留言匯報(沒錯,科技工業部批量生產了大量的傳呼機,可傻瓜式操作,發送語音留言),平時張南大概每兩天過去一趟,甚至每天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