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重要的,還是解決冬天的供熱問題,在沒有我提供光能的情況,這樹在春夏年積累的營養再多,也無法滿足抵御寒冷的需要,除非密密麻麻的種幾十萬畝,學碳竹抱團取暖。”
“抑或者,除了光能之外,在冬天也能得到其他能量補充,從而滿足細胞內高熱體的消耗需要,才能不斷的合成碳竹絲。”
但到了冬天,除了呼呼的寒風,自然界中,還有什么額外能量?
冷風,風……
張南腦中靈光一閃!
忽然冒出一個絕妙的想法。
植物,有沒有辦法直接利用風能?
假如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再轉化為熱能,或直接把風能,轉化為熱能,提高植物的溫度,抵御嚴寒的侵襲。
一般到了冬季,室外風力,動不動就刮八級、九級乃至十級以上的呼嘯冷風,每三天至少會刮兩天,有些地方,平均十天會刮八天。
大風天氣非常頻繁。
而風力越大,蘊含的能量越大。
如果能有辦法用到這些風能,哪怕只利用到20%,再用于滿足植物自身加熱,溫暖過冬的需要,完全不成問題。
但……如何利用?
難不成給每棵樹,都長出一臺風力發電機不成?
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讓樹的每片葉子,都長成風車紙的樣子,在風力吹動的情況,葉子轉動,讓葉片不僅可吸收光能,也在隨風轉動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風能,再轉化為熱能。”
“從而讓樹生長的更快,從大自然中獲得的能量更多。”
“在春夏時期,這多出的風能,就用于加快樹的生長,肯定比只吸收太陽光的樹,生長速度快個兩三倍;到了冬天,風能資源更多,一部分用于發熱,提高樹體溫度;一部分繼續用于生長……如果風能足夠多的話。”
異想天開!
這簡直是在胡思亂想,植物的葉子,怎能長成風車的樣子?吸收的風能,又怎么進行轉化?
靠太陽光為生的樹,怎么可能如風力發電機般,以收集風能而生長、生存?
腦洞過于荒唐了!
張南卻十分興奮的開始了嘗試。
他覺得,在神奇的金色光粒模擬推演下,不一定實現不了!
實際上,所有生命體內的細胞,之所以具有活力,是因為存在一種名叫“激活能量蛋白”的物質,其以每秒數萬轉的速度,源源不斷的制造出熱量。
同理,如果對這類蛋白質進行放大,讓風車葉片帶動旋轉,也會產生大量熱量,為植物細胞提供能量。
乃至直接為光合作用供能。
而風車葉片轉動過程中,需要得到潤滑、修復磨損,得始終保持連接且不會脫落的狀態,樹體還要為葉片供應水分和營養,于是得有根固定葉片的軸,也需要幾根細微的“管道”,為葉片供應水分和營養。
再就是細胞內的高熱體,將任何工作?
樹的樹干部位,如何逐漸轉化為高品質的碳竹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