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天下英才之中,有不少是寒門之士,而寒門之士的真正崛起,不是此時,也不是在唐朝!
整個唐代士族出身的登科者占進士科的比例在七成以上,特別是百官魁首...宰相之中,寒門所占的比例,甚至還不到十分之一。
這就說明了唐代時期,士族在科舉考試,特別是進士科考試當中,依然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而那些寒門之士,雖然看到了光明的前途,卻依舊難以實現“朝為讀書郎,暮登天子堂”的壯志。
主要的原因是魏晉以來形成的士族觀念,在隋唐時期依然影響深遠。
士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皇權還要穩固,即便王朝興替,高門大族卻依然穩如泰山,以至于新興王朝雖然對其恨得咬牙切齒,還不得不對之倚重頗深。
次要的原因就是,雖然從理論上來說,為朝廷取士,不拘一格,士族寒門都是一視同仁,然而在古代,教育資源非常稀缺的情況之下,士族本身在壟斷教育這一塊,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跟士族子弟相比,寒門子弟在學習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一大截。
想學習,總要讀書、寫字吧,在古代,書本、筆墨這筆開銷也是不便宜的。
如果想要博覽群書,就更困難了,總要去書院、或者藏書頗豐士族之家吧,但人家也不是公共場所,誰想進就能進出的,真正平民家庭想要成才,很不容易。
即便天生我才,到最后還得赴京趕考,滿腹經綸,也抵不過身無分文的窘迫,長途跋涉前去京城需要錢吧?
一路上吃喝、到了考場試卷費,到了京城,還得為了宣傳聲名交友、吃喝,這些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特別是在唐朝,你考試前,不去多拜會一下名人,混個臉熟,把自己名號打出去,那考試成功的概率基本為零。
這也是為何當初白居易非要去拜會顧況,被人刺了一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緣由。
李佑做的事情,雖然沒有解決主要原因,但是他正在解決次要原因,而這個次要原因,則是那些寒門學子切身可以感受到的,那就是一種雪中送炭的感覺。
這種感覺很讓人感動,也是為什么有這么多寒門學子落淚和感動的原因,李佑其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得了很多寒門學子的好感。
如果說,李佑可以將書院建立,并且優化了造紙術,再優化印刷術...那么李佑一定會得到天下寒門學子的擁護,只是那個時候,李佑也將會成為眾矢之的,至少李世民是不會放過李佑的。
..........................
曲江江邊很多寒門學子也加入了蓋竹屋的工作之中,大概是到了傍晚的時候,已經蓋了將近五十間的竹屋,一間竹屋可以住四個人,就是可以住兩百個寒門學子。
今天來的寒門學子只有一百五十多人,五十間竹屋是綽綽有余。
值得李佑鼓掌的,駱器之,夏語冰還有趙德亮從七號別墅搬了出來,他們也搬進了李佑在曲江江邊的竹屋中。
對于三人的這個行為,李佑是大加贊賞,不愧是自己老師看重的弟子,他們這么做還是挺正確的,要是連這樣的行為都判斷不出來,李佑是真的不看好他們。
“哎...孩子們...好吃的來了...!”大概是傍晚時分,敦化坊的百姓,推著很多食物走了過來,一時之間,很多寒門學子呆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