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的,那時候的商人和礦場,若是背后沒幾個文官,能好好的生存下來嗎?
萬歷皇帝沒有管這些官員們在下面要死不活的吵鬧,該收的稅還是收,所以萬歷皇帝期間明朝的國力逐漸恢復,發動了“萬歷三大征”,把周圍強大的勢力按在地上教訓了一頓,再一次向周邊的國家宣誓:大明還是那個大明,不是你們能夠招惹的!
然而到了萬歷之后,明朝連續兩個皇帝都很短命,而且可以說都是非正常死亡了...也有猜測是因為他們觸碰了一些人的利益,被暗殺而死。
不然無法解釋為什么年紀輕輕的明光宗會莫名其妙地吃“紅丸”而死,也無法解釋生龍活虎的朱由校居然會因為一次落水引起的感冒就一命嗚呼。接下來就是崇禎皇帝了。
由于在他還不是皇帝的時候聽了太多關于魏忠賢和閹黨的壞話(而實際上,閹黨對官員們確實很糟糕,但是他們對商人征稅大大地減輕了農民得到壓力),崇禎皇帝一上臺就想辦法除掉了魏忠賢,而且大力提拔當時的“正人君子”東林黨人。東林書院在門前寫了一副對子叫做:“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以此標榜他們的正人君子風范。然而“正人君子”們最關心的事情不是什么“國事天下事”,他們只關心自己家里的商、礦收入,所以他們一上臺就讓把魏忠賢再一次征收起來的商稅和礦稅禁止,以達到“不與民爭利”的作用。
然而國庫的錢不夠了,前線還要打仗,錢從哪里來呢?
當然是從農民身上來了!
于是他們就給那些饑一頓、飽一頓的農民加稅,那么問題來了,農民算不算“民”呢?給農民加稅算不算“與民爭利”呢?
在東林黨的眼中,農民肯定是不算“民”的,只有能給他們的腰包提供白花花的銀子的“民”才算是真正的“民”,農民天天種那幾畝地,又不能為他們掙錢,怎么能夠算“民”呢?
亞圣孟子曾經也說過:“為政不難,無獲罪于巨室”,意思是治理國家很簡單,只要你不得罪那些大家族就好了,有他們的支持你就可以無往而不利。
對于這些官員來說更是如此,只要他們替各自的家族發聲,他們就可以在官場上穩如泰山。哪怕是偶爾被罷官了,過不久又會有人把你舉薦上去。
這樣農民就成了大明朝唯一不算“民”的人民了。在陜北地區,本身土地貧瘠,加上當時的氣候反常,連年旱災,糧食幾乎絕收,而當時朝廷又對唯一還能給老百姓一點兒收入的驛站進行裁員,賣兒鬻女還不能夠活下去的農民,被逼上梁山,只能隨著李自成揭竿而起。一時間天下風起云涌,善良的崇禎在這時候還堅持“賊亦赤子”。
可是赤子們活不下去,也是要“弒君”的!
明朝的東林黨其實就是唐朝的世家門閥,而此時唐朝的世家門閥所出的招和明朝的東林黨沒有一點的不同。
都是如此的下賤,如此的混蛋,但是和東林黨不一樣的是,這些唐朝的世家門閥遇到的帝王可是李世民,而他們所要污蔑的對象是來自現代的李佑。
.................................
“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