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任囂的嶺南軍隊足足增長到了五十萬人,
后來秦始皇因為沒有采取休養生息、偃武修文的政策,而是變本加厲地推行大興土木、窮兵黷武的政策,從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引起了百姓的不滿和反抗。作為回應,秦始皇沒有聽取民眾的意見,而是用嚴酷的法律來恐嚇,懲罰國民。
一下民怨沸騰,百姓起義絡繹不絕,跟著秦始皇死了,秦二世即位,為了在各地消滅起義軍,秦二世在位時任命章邯為統帥,率大軍擊斃義軍要員陳勝、項梁(項羽的叔父)等人,一度看到了消除內亂的希望。
但是不久,章邯在巨鹿被項羽打敗,無助的只好率二十萬大軍投降。章邯統兵二十萬,基本上也是秦朝最后的“家底”,如今竟全失,頓時間使局勢變得岌岌可危。
生死攸關之時,與權相趙高情不自禁想起駐扎在嶺南的五十萬大軍,便派使者到南海郡,命郡尉任囂火速率軍北上。
任囂是愿意的,因為任囂是秦始皇的心腹,不是心腹也不可能派他出征百越,但是就在要出征的時候,嶺南的將領趙佗找到了任囂說出了一個問題。
什么問題...?
就是后勤保障,此時的大秦天下大亂,四處起火,讓朝廷提供軍需物資?這明顯不可能。
就憑在百越地區的積累?這窮鄉僻壤的,能提供什么像樣的后勤?
估計行軍難度堪比長征了,更別說當時百越之地還沒徹底穩定呢,你前面調走軍隊,后院就得起火,還后勤?不捅你一刀就謝天謝地了!
一下子直接將任囂救主的熱火給澆滅了,是呀...沒有后勤呀,這仗怎么打,隨后,任囂大病不起,臨終前將位子讓給了趙佗。
最后拜托趙佗照顧好嶺南軍士。
趙佗接受了之后,第一時間下令封鎖嶺南至中原的各關隘,切斷各條棧道,然后自南而北筑起三道防線,并在南海郡聚兵自衛。到了朝廷再派使者南下時,發現沒有路可通嶺南,只好在連聲嘆息之后回朝復命。
秦二世聞訊,雖然恨不得將趙佗千刀萬剮,但也無可奈何。
馮盎這個人很聰明,他知道嶺南的短板,嶺南可以獨立,但是卻不是一個可以成長的地方,后勤是嶺南永遠的短板,只要有這個短板,那就只能依附于大國,自立一國和大國分庭抗禮根本就不現實。
當然了,大國想要攻擊嶺南因為付出的代價要高于收回的成本,所以也不愿意做這個不劃算的買賣,馮盎就看中這一點依附了大唐,最后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
而現在李佑想要瓦解馮盎的威望,那么提高嶺南軍隊的福利是最好的一個辦法,只要可以得到嶺南軍隊的認可,那么李佑就可以獲得第一步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