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班回家,魏定波和馮婭晴一同吃飯,只是在吃飯的時候,馮婭晴說道:“組織有任務。”
“什么任務?”
“在信封里面,你一會自己看吧。”
“好。”
吃過飯之后,魏定波就進入房間之中,將信封打開,查看房沛民給自己的任務。
信的字跡出現了變化,不再是之前熟悉的筆跡,而是變得婉約了一些。
之前的是鐵畫銀鉤,現在更像是細水長流,魏定波看了一眼字跡,沒有想想到房沛民現在已經換了筆跡。
對于他們這樣的工作人員來說,換筆跡是很常見的,畢竟你擔心有人通過筆跡鎖定你。
但其實這不是房沛民寫的,還是馮婭晴寫的。
只是之前的筆跡不太好用了,畢竟現在換了聯絡人,你還用相同的筆跡,魏定波肯定會懷疑的。
人都換了,字跡沒有換?
那么之前的字,究竟是誰寫的?
所以說馮婭晴對于這一點細節,還是有所注意的,而且馮婭晴會的字跡很多,再找一種不在話下。
魏定波并未過多的注意字跡,只是覺得和房沛民有些不相配,可是轉念一想越不相配豈不是越安全?
在信中房沛民告訴魏定波,計劃比較順利,軍統的隊伍已經從城外撤了,組織這里也是開始制造輿論,逼迫他們回來合作。
但是在聯絡城外民間愛國組織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問題,很多人是不太傾向合作的。
因為很多組織打擊日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搶奪物資,保證自己的生活。
所以組織派出去的同志,想要進行統戰工作,難度還是有的。
不過經過同志的不懈努力,和擺事實講道理,以及用真誠打動對方,最后得到了一些轉機。
但一個比較大的民間愛國組織,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他們有人在城內被日本人給抓了,他們對組織的要求就是,只要你能將人給救出來,他們就同意配合接下來的行動。
并不是說會加入組織,只是配合這一次行動,不過組織現在需要的就是配合這一次的行動。
至于說讓對方加入,任重道遠。
這是一個轉機,能將人救出來,接下來的合作就容易的多。
所以組織答應了對方的要求,畢竟對方的態度也很強硬,不救人出來,他們是不會同意合作的。
救人的任務自然是城內的同志完成,所以消息就送到了房沛民手里,房沛民也就第一時間給魏定波送了過來。
需要他配合調查,搜集資料,從而完成救人計劃。
雖然城外的愛國組織知道他們的人,是在城內被敵人抓了的,但是具體的情況他們就不知道了。
畢竟他們只是志同道合,就湊在一起,沒有受過訓練更加沒有組織,城內不可能有眼線收集情報,所以他們對城內是兩眼一抹黑。
正因如此,他們才對組織提出這樣的要求,認為組織可以幫他們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