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朱慈烺的異軍突起,已經開始對這個世界的局勢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他對吳家的拉攏,使得吳三桂陷入了抉擇的困境之中。
在朱慈烺的教令抵達灤州的時候,吳三桂其實也接到了來自祖大壽的信件,那封信代表著清廷對他的拉攏,也代表著遼東系一部分的態度——他們跟清廷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對手,也有可能成為一個陣營。
實際上,清廷對于遼東系或者說吳三桂的拉攏工作,本身進行得非常早,在崇禎十五年四月,也就是松錦之戰結束后,皇太極便親自給吳三桂寫了書信,告以其舅氏祖大樂、祖大壽等“因系將軍之戚”俱獲保全,也就是說我大清是完全看在你吳三桂的面子上,才讓你家的親戚繼續活著!
不得不說,皇太極這一招還是非常犀利的,他還讓吳三桂的大哥吳三鳳,及其他遼東降將,比如張存仁、裴國珍、胡弘先、姜新、陳邦選等人,給吳三桂寫信曉以利害,竭力勸說其降清,而吳三桂的態度也一直十分曖昧,并不明朗。
今年正月的時候,祖大壽再一次給他寫來了書信,里面十分懇切地對吳三桂進行動員工作,“我祖氏一門以及親戚屬員,皆霑渥澤。而洪總督、朱糧廳輩亦叨遇優隆。自至沈陽以來,解衣推食,仆從田廬,無所不備,我已得其所矣,奉賢甥勿以為慮,但未知故鄉光景何如耳。以愚意度之,各鎮集兵來援遼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軍覆沒,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賢甥當世豪杰,豈智不及此耶?”
在信件的末尾,祖大壽對自家侄子的拉攏更是相當**裸,“際此延攬之會,正豪杰擇主之時,若率城來歸,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貴,不待言也。”
到了此時,吳三桂確確實實感覺到心動了,他自認為在大明那邊是怎么也不可能有‘分茅裂土之封’的,而且大明局勢已經一天不如一天,他吳三桂也不愿意跟著崇禎皇帝一起隨著大明殉葬,因此這一次他給祖大壽的回信當中,態度就頗為曖昧,透著幾分猶豫未決的意思。
可吳三桂終究會顧忌到一點,那就是自家老夫吳襄和一大家子還在京城呢!而且當漢奸這種事情,對于此時的吳三桂而言,在道義上還是說不過去的,畢竟崇禎剛剛給他封了平西伯,如果馬上就投降清廷,只會讓人罵他沒有忠孝!
別看吳三桂后世投降了清廷,實際上此時的他的確還沒有下定決心,這其中雖然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存在,可是這也能說明此時的吳三桂對于名聲還是非常重視的。
至于在原本的時空當中,吳三桂選擇向清廷投降的原因,絕不是因為什么陳圓圓,純粹就是因為當前的局勢讓吳三桂做出了利益的取舍,當時吳三桂剛剛得知崇禎身亡之后,便一改前番緩緩進兵的態度,火速返回了山海關,還給父親吳襄寫信時稱“京師已陷,兒臣擬退駐關外”,并且還告訴吳襄,倘若一旦‘事不可為’,就想辦法逃出京城。
后來吳三桂在知道吳襄的確被李自成抓住以后,他便選擇了投降,可是等他到了玉田的時候,卻得知李自成在京師執行追贓助餉政策,甚至以為吳襄已經被夾死,他便馬上返身山海關進攻唐通——這一個政策才是真正導致吳三桂降而復叛的原因。
當吳三桂還沒有真正核實消息的時候,他很急匆匆地東返并且偷襲擊敗了唐通,重新占據了山海關,并且聯合高第匯集山海關縉紳大姓,為崇禎發喪正式舉兵。
在這個時候,吳三桂的降而復叛已經使得李自成深為惱怒,他當即決定推遲登基儀式出兵山海關,并且還讓吳襄和崇禎的幾個兒子隨軍準備招撫之事,而此時的吳三桂卻在得知消息后,向多爾袞發出了請求援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