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老板騎著電瓶車去拿硯臺,老板娘給他們倒了茶,隨口說道:“其實,我之前也問那兩個人,可不可以介紹修硯臺的師傅,他們說,認識的都是老師傅,修復的價錢比較貴。”
方昊笑著問道:“你怎么知道,我修復的價錢就不高呢?”
老板娘有些不好意思:“我剛才也聽到你說的那番話了,我家的那方硯臺只是摔碎了一角,修復起來應該挺容易的吧。”
“這可不好說。”
方昊笑了笑,他對剛才那兩位有些好奇,轉移了話題:“剛才那兩個人是老顧客嗎?”
老板娘說:“他們不是本地的,來這里住了有兩三天吧,每天中午都來我家吃飯,想來今天之后,應該不會來了吧。”
方昊點了點頭,沒有再問。
沒到二十分鐘,老板回來了,他手里拿著一只盒子,放在桌上,打開一看,里面有兩方硯臺,其中一方是塊紅色的長方形硯臺,左下角已經被摔碎了。不過,方昊此刻的注意力,已經全在另一方硯臺身上了,這是一方老澄泥硯!
“怎么有兩方硯臺?”方正強看到盒子里面硯臺,開口問道。
老板回了一句:“這方硯臺也是我爺爺留下來的,我想讓小哥看看值不值錢。”
“我先看看再說。”
說著,方昊把旁邊的那方澄泥硯拿了出來。
這方硯臺規格較大,色澤呈鱔魚黃,包漿滄桑,泥質細膩,利于發墨。整體呈一顆碩大豐滿的佛手果形狀,拳拳相握,上有枝葉點綴其間。其雕刻技法為典型的明代風格。佛手寓意多福多壽,為古人常用創作題材。
硯臺正面有圓形硯堂,上部有硯池內挖。硯堂左側有刻款“居節藏”。這位居節是明代書畫家,少從文徵明游,書、畫為入室弟子。山水畫法簡遠,有宋人之風。所以這是一方名家名硯。
另外,硯底部有后續藏家所刻提拔,還刻有一首行書五行詩。
這首行書五言詩,意在稱贊澄泥硯之質美、堅硬、敲之有聲。書寫尤為流暢有力,頗具功底。方昊用手指一彈,果然發出清脆的金石之聲。
現在存世的老澄泥硯大多數都是清代民國的,這些清代民國的澄泥硯在下發墨(硯臺與墨碇研磨的過程)上很少能達到一流的,造成這個下發墨不行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材料配比不行,當然原材料本身也不如唐宋元的原材料好。
這也是乾隆皇帝要在澄泥硯的原材料中加入紫砂的原因,就是為了增加下發墨能力。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黃河、汾河的水流量、水質、泥質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即便是使用現代的黃河澄泥制作,機械化壓模的再漂亮,也沒有真正古澄泥硯的特性。
像這種品質的老澄硯,在市面上已經很稀罕了,何況還是名家名硯,并有好幾位藏家的刻印,還有贊揚硯質的詩句,更為難得。
能夠意外遇到,方昊肯定想要把它收入囊中,他平時可以用它來研墨,練習書法,想必是非常愜意的事情。
心里有些戀戀不舍地把這方老澄硯放回去,方昊又拿出另一方硯臺,其實這方硯臺他一看就知道是虢硯,這種硯臺雖也算名硯,但價值不算高,稍好的虢硯,哪怕宋代流傳下來的,也就萬把塊錢而已,更別說這方硯臺時間不長,做工也普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