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墨盒流行時間是晚清民國時期,當時有許多文人雅士參與制作,比如大名鼎鼎的齊白石、陳師曾等等。
這只銅盒看起來也頗為精美,畫家用簡練的筆法表現出遠山層巒疊嶂,近景臨江小亭,江中一葉扁舟,山水交融,意境不凡。
另外,旁邊還刻有一行詩句“一朝入海尋李白,空見人間話墨仙”。
方昊打開銅墨盒,出乎他的意料,里面居然放的是一顆顆小巧的墨丸。
墨丸,其實也是一種古墨,我國制墨歷史悠久,目前留存最早的墨,當是漢初南越王墓出土的墨丸。墨丸色澤黑中微微泛紅,呈小圓餅形,質地細膩,雖然歷經兩千多年,但外形依舊保存完好。
因為墨丸的出現,所以當時也出現了凹心硯,使用時將墨丸放在硯上,用研石碾碎,調成墨汁使用。而且漢初南越王墓出土的墨丸,研磨調制成的墨汁,今日仍能書寫。
方昊看到盒子里放的墨丸,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人,潘谷。
潘谷為宋代制墨名家,一生制墨,他所制之“松丸”、“九子墨”、“狻猊”,“遇濕不敗”,“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譽為“墨中神品”,死后稱為“墨仙”。
盒子上刻的詩句,正是潘谷死后,蘇東坡為悼念其而寫的“贈潘谷”一詩中最后一句。
這些墨丸,難道是潘谷所留,但這可能么?
前文說過,古墨難以保存,唐宋墨相當罕見,更何況這墨丸上也沒有潘谷刻的字,怎么就能證明這就是潘谷制作的?
雖然不能確定是潘谷制的墨,但方昊可以分析一下。
從古至今,墨的工藝都沒有多大變化,墨的質量如何,還是要看墨的本身質量,包括煙質、墨泥搗杵(堅實和孔隙)等等,墨工還會加入熊膽、珍珠、麝香、桂皮等名貴中藥,目的是防止變質、墨身變形。
就像盒子里的墨丸,一打開,就有淡淡的香味飄入方昊鼻腔。
至于墨的好壞,從外表也能加以判斷,一般來說,凡是墨質堅實如玉,光亮,潤滑表面有絲絲發理,顯示出渾厚和墨色泛出青紫光的當是佳墨。如果墨色暗淡無光,泛出紅黃光或顯露出白色,又容易鍛煉,我們稱為劣品。
這些墨丸由于經過長時間的保存,有著很明顯的氧化痕跡,古墨的表現也都有體現,并且質地也看起來很細膩,再加上發出的異香,可以肯定是好墨無疑。
但還是那句話,他根本沒法證明這是潘谷制作的,哪怕他用了,也是一樣。
“等等,或許系統可以給自己答案。”
如果確實是潘谷制的墨丸,他應該可以用撿漏的價格買下這些,系統自然會發給他一定經驗獎勵,雖然這個理由不能說出去,但也算解了他心中的疑惑,再說,如果確實是潘谷墨,他也不可能會出售。
等等,這不會就是給他設的局中的一部分吧!
方昊突然又想到這一點,心里有些遲疑起來。但再一想,印章和銅墨盒都沒有問題,兩者價錢相加,也不過兩三萬而已,如果劉前海開出了高價,那就不正常,有可能是坑。
為了不讓劉前海產生懷疑,方昊馬上收起雜念,皺著眉頭說:“怎么這里面都是小墨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