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昊拿出其中一枚斷的手鐲,指著上面的截面說:“你這戴面上,有泥土的痕跡,我認為它沾的應該是五花土。”
五花土是考古學術語,是指挖土坑墓時,會將坑中各層顏色不同的熟土和生土挖出來,下葬后,再將這些混合土回填坑中。
方昊接著說道:“這一點,咱們回去用儀器驗一下就知道。另外,這手鐲的沁色等表現,也可以證明,它就是一件剛出土沒多久的生坑玉器。”
昨天方昊鑒定時的表現,讓張慶帆很相信方昊的判斷,馬上就表示,會派人跟。
李明超這才插嘴道:“昊哥,照你的意思,這手鐲應該是在墓里就打壞了?”
“是的。”
馬鴻飛見大家的目光都投在他的身上,終于說話:“我當時看到這枚手鐲的時候,它是放在盒子里的,當時我正要拿,不知怎么回事,手一滑,盒子就掉到地上,里面的手鐲也碎了。”
李明超說道:“他們肯定在盒子上做了手腳!”
馬鴻飛苦笑道:“后來,我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局,但根本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這事除非有監控錄像,否則確實無解,馬鴻飛無論怎樣,也得賠錢。
一行人上了車,張慶帆發動了汽車,向山下駛去。
考慮到馬鴻飛一直都在沉默,導致車廂里氣氛都有些壓抑,李明超雖然很想知道,馬鴻飛為什么會去買手鐲,還是先按下來,講別的事情。
開車的張慶帆問道:“方昊,這手鐲斷成這樣,還有用嗎?”
“當然有用。”
方昊說道:“可以使用金鑲的形式,讓它更有一種獨特的美。”
金玉鑲嵌既是一種傳統工藝,作為一種技巧又被運用到玉器的修復上,例如翡翠、白玉手鐲,原本都是光潔潤圓的整體,在撞碰折斷處會出現圓環上包一段金箍。
有些損傷的玉器、翡翠飾品,經過鑲嵌,甚至可以達到完美精致,不露一絲缺陷的程度;手鐲、玉器上的傷痕、裂痕被華美的雕金外表和金玉統一和諧的組合完全掩蓋。
李明超說:“用金鑲的的法子好是好,但就是會破壞它的原始模樣。”
方昊笑著說道:“那就再用一種傳統修復工藝,膠物和打孔結合,如果是老師傅,最終的成品,基本很難看到裂痕。”
古人的智慧也是無窮的,很早就發明了這種工藝,至于當時的膠物來源,主要是采集植物、動物以及礦物制成,比如生漆即是一種粘合劑,像成語“如膠似漆”就顯示了漆與膠之間的相似性,良渚文化墓地就曾出土了許多用漆粘嵌玉片的文物。
一般來說,膠粘方式的耐久性和堅牢性有限,而鉆孔的修復方式有礙美觀且連接部分的相對位置可以變化,因此我國古代也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進行玉器修復。
具體到現在這只斷掉的手鐲,可以用工具在手鐲斷裂兩端鉆孔,隨后使用連接材料加上膠物,通過穿孔將斷裂部位緊密接合,這樣修復后,就比較牢固了。
之后為了使修補部位的顏色與其周圍玉器的顏色相一致,先要用修復玉器的同種、同色原料研磨成粉末,如孔雀石、青金石等;也有用相同顏色的原料調于填料中,然后再填補,打磨。
這樣修復好的成品,從外觀來看,基本不會有多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