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按規定,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財產不足以清償所有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的,先行清償破產費用;債務人財產不足以清償所有破產費用或共益債務的,按照比例清償。”
蕭杰的手機屏幕前出現的正是這條法律。
他的腦中思索著胡氏科技的兩種債務償還方案。
一是胡氏科技以現金方式向供應商支付欠款金額的40%,剩余60%待債務人破產清算后,由法院分配;
二是胡氏科技以現金方式向供應商支付欠款金額的60%,剩余40%供應商放棄追償,不再向債務人主張任何權益。
這兩個方案的前提是:胡氏科技在支付員工工資、水電、稅費、破產費用后仍有剩余資產。
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意味著胡氏科技即將破產。
思考這類方案對蕭杰而言是一種煎熬,就如同父母正在選擇自己的孩子應該以哪種方式死去一樣。
胡氏科技是有價值的,至少曾經是有價值的,而價值投資便是蕭杰所遵循的唯一投資理念。
胡氏科技的創始人胡屹,曾創辦了生鮮家園這樣得百家連鎖超市,社區生鮮到家的市場需求可以直撐一個千億市值的公司,只要將平臺生態建立好,把內外部資源徹底打通,胡氏科技的社區團購完全能夠做成遍及中國1000座市縣級城市的業務,前途無可限量。
但在如今這個創業公司卷創業公司,資本卷資本的時代,一個好創意、一個好團隊與一家好公司都會因為競爭過于激烈而被歪曲甚至走向死亡。
某項業務一旦被認為有利可圖,什么人都想來嘗試一下,不管這些人本身專不專業,是否真正擅長該項業務,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地去成立公司加入競爭,隨著公司一起入場的還有魚龍混雜的各類資本。
有些資本很理性,知道錢應該投給最專業與最適合的人;
但有些資本往往非常野蠻,它們最擅長的就是搶風口與蹭概念,為了分掉一小塊蛋糕不惜成為一顆令人作嘔的老鼠屎。
于是短時間內,大眾視野中出現的社區團購公司讓人眼花繚亂,其中很多暴露的問題不勝枚舉,比如團長忠誠度低、生鮮同質化、蔬菜缺斤少兩、生鮮貨損嚴重、惡意壓低進貨成本以及平臺極度依賴“燒錢補貼”等。
“虛假銷售”、“付款后貨不到”、“貨不對板”以及“找不到團長”等詞匯更是成為了社區團購的投訴高頻詞。
本是一個賺錢的商業模式,硬是被市場上這些像惡狼一樣的資本玩得臭名昭著。
此類資本在蕭杰眼里與一些籃球俱樂部沒區別,這些俱樂部經常給一些球打得不是特別好又經常喜歡惡意犯規的運動員發工資。
艾媒咨詢預計,到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
但目前的胡氏科技在蕭杰眼里已經沒有這樣的潛力了,一個原本掙錢、低價進高價出的模式已經胡屹玩砸了,或者說,是胡屹在不按規則出牌的畸形競爭體制下,被迫玩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