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一個多小時,一篇數據詳實、內容靠譜,還真有許多開創性的論文就炮制出來了。
“《關于腦波供能基本原理的思考》1/1”
任務列表確認完成。
林彥像是豐收的農民伯伯一般,露出了幸福而燦爛地笑容。
接下來,只要再完成一篇《關于微型激光平行顯示系統基本原理的思考》,這個任務就完成了。
只是,這一次任務列表里沒有指定需要學習的數據,所以需要林彥自學相關科目,最后寫出論文。
這粗看似乎有點難,誰知道需要什么知識呢?
林彥卻覺得這很簡單。
上一個任務,一共學習了9個學科,讓林彥明白了知識這東西,就是從點到線,從線到面。
寫這篇腦波供能論文的時候,也并非所有知識都在9個學科里。
那9個學科僅僅只是基礎,它們就像是土壤里的養分。
生根發芽是一回事,開花結果又是另外一回事。
并且,對于普通人類而言,現代科研的最大難題,就是需要學習的前置知識太多了。
或許在幾百年前,一名聰明絕頂的絕世天才,可能僅僅只需要十多歲二十來歲,就能學會他所需要的前置知識。
眾所眾知,偉大的科學家,成果頻出的年齡,大多都在35歲之前。
因此,那個時代的絕世天才,幾乎有十多年的時間,尋找突破現有科學邊界的支點。
然而,當科學理論高速發展。
哪怕是驚才艷艷的天才,需要學習的知識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化。
就算是能完全掌握激發全新理論或者技術應用的所有前置技能學習,年齡也很難不低于30歲。
甚至,四十歲能找到一個還可以的方向,就已經是十分優秀的人才了。
絕大部分的科研人員,哪怕直到離開科研之路,他們所進行的工作,也只是單調而重復的搬磚工作。
要不是博士便宜,用民工兄弟也能完成。
可這種知識厚度的壁壘,對于林彥來說是不存在的。
他雖然不知道拾音是為什么能夠對自己完成學習效率100%每小時的加成。
是數字生命本身就具有超高的智商,還是網絡空間能對智力進行加成。
但是,這卻意味著幾乎任何一個科目,算上林彥自身的學習系數,他都需要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融會貫通,完全掌握。
普通人可能需要三年五年,才能勉強懂得。聰慧之人也要三五個月才能融會貫通的科目,他一個小時內就完成。
哪怕只給他一年的時間,讓他學習地球上已有的所有知識,他怕不是也能全方位的學習完。
如果真的那樣,哪怕沒有任務列表里給的什么“腦波供能技術原理”,什么“激光平行顯示原理”,他也能發現并推演出未來已來的技術。
既然,最終的目標是學會人類掌握的所有知識。將一個個知識的孤島,連成一片偉岸的大陸。
那為了寫《關于微型激光平行顯示系統基本原理的思考》這樣一篇論文,稍微多看一些書,走一些不算彎路的“彎路”,也完全能夠接受不是么?
江雪微信,“彥君,我準備好了。”
林彥回復,“知道了,馬上到。”
“喬大師,策劃好沒,江雪的室友都準備好了。”
“好了!好了!”
林彥在記事簿上寫到,“拾音,遍歷人類所有知識。”
“收到。
“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