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對敵實施穿插,以對敵重要部門進行打擊,是日軍陸戰中最常用的戰術。
曾經的時空中,位于江漢平原上的那場棗宜會戰,日軍正是以這種大膽的穿插戰術,以一個步兵中隊的力量,堵住了那位著名上將司令官的撤退之路,一代將星從而隕落。
但這一次,日軍顯然是打錯了主意。
唐刀在規劃全營參與巷戰的作戰計劃時,特地將防御日軍利用戰場縫隙穿插到后方作戰做為重點,尤其是火力支援連上戰場的時候,營警衛班和警衛連一個排是最少的防御力量。
負責拱衛火力支援連安全的正是時任警衛連排長的趙大強,出身26師中將師長貼身警衛的趙大強對于防御警衛最是得心應手。
他足足將自己的警衛哨向外擴充了150米,意味著除非日軍能在150米外就能精準知曉迫擊炮位置并向其投擲榴彈,否則,他就能先敵一步進行反擊。
首先發現日軍身影的是潛伏哨,也是一名參與過西城外街區作戰的保安團老兵。
他很聰明的沒有先行開槍示警,而是在日軍趁著夜色鬼鬼祟祟進入防區數十人后,才拋出一捆被他綁了足有四枚手榴彈的集束炸彈。
超過10名日軍被突如其來的集束炸彈炸死炸傷在陰暗的廢墟中,本就高度警惕的警衛一排聽到劇烈爆炸聲后迅速調集兵力堵向這一面。
不再掩飾的日軍步兵沒追上滑溜逃跑的警戒哨,很快便遭遇到了警衛排迎面而來的打擊。
日軍指揮官知道,他們不是來和步兵糾纏,而是來摧毀中國人的重火力支援部隊的,尤其是在中國人的防線之后和中國人對峙,無疑于找死,等中國人前線的步兵返回,他們將會徹底成為甕中之鱉。
只是他們雖然具有兵力上的優勢,但對手的駁殼槍和沖鋒槍形成的彈雨讓他們寸步難行,哪怕他們明明知道中國人的火力支援部隊就在附近。
‘咚咚!’悶響的聲音絕不會超過百米。
可這百米,就是他們不可逾越的距離。
尤其是當火力支援連將怒火全部發泄到他們身上之后。
一顆照明彈就在他們上空冉冉升起,日軍身形再也遮掩不住,兩挺藏身于閣樓上的機關炮肆無忌憚的沖著巷道里的日軍開火,那對于兵力眾多的日軍來說就是個災難。
可以在500米距離內擊穿15毫米鋼板的高射炮平射起來有多么可怕,四行倉庫之戰中就已經有倒霉蛋親身體驗過。
普通民居建房所用的磚墻對于高射炮毫無防御力,唯一起的作用只能是遮擋住日軍的視線,類似于掩耳盜鈴式的自我安慰不會被機關炮掃中。
機關炮之所以在巷戰中沒有表現,不過是顧忌日軍的步兵炮,但不代表在面對一群最多只裝備著擲彈筒的輕步兵時還會畏畏縮縮。
日軍的擲彈筒手不是沒做出過反擊,但機關炮工事特意做了防榴彈設計,四周都堆上了沙包防止彈片濺射,頂棚也專門用粗大原木進行支撐,除非是榴彈直接拋到工事的正上方,或許能給機關炮一定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