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農家學子鄭柏綸,副修儒家、縱橫家!”
“陳國儒家學子陳浩,副修道家、陰陽家、法家、小說家!”
兩人自報家門,由鄭柏綸發起挑戰他可以先開口辯論。
“三年大旱,吾在鄭國每想到百姓受于災荒之中,心中時常疼痛難忍。百姓家中無糧,四處逃難,常喪命于荒蠻野獸之口。若各國能重農興農,即便遇到大災家中有余糧,也不至于四處逃荒,因此農家當為治世之基。”
鄭國農家學子一邊說著,一股難言的情緒從他身上散出,站得很遠的人似乎都能從他身上體會到百姓沒有糧食的困苦,所有人不由點頭認可。
農家學子說完后退,示意自己觀點闡述完成。
“農家勸耕,雖能讓百姓增產。然天災的根本原因還是百姓贏弱,自己處理危機能力不足。有糧能讓百姓吃飽肚子,也可能被他人掠奪,被荒獸掠奪。
百姓疾苦歸根原因還是因自身實力不足,抵御風險能力不夠。世家多能度過天災危機就在于他們家族底蘊強大,因此要減少天災危害,根本辦法還是要強身,強家,自己擁有更強大實力才能去幫助別人!”陳浩淡淡說道。
他如此說頓時有些觀眾感覺到他太過于漠然,可是華凱聽到這里就知道陳浩要贏了,他這是給對方挖了個坑。
“各家族與世家是天下發展的基礎,但是根本還在于千萬百姓,這次天災無數百姓身死,這說明天下還是弱者居多,不可能人人都能正身齊家,那么這些弱者就應該身死嗎?”鄭柏綸問道。
“否!萬物競擇,生老病死,優勝劣汰,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給更多人去爭得機會,弱者獨善其身,追求生存機會,強者兼濟天下為大家守住這一片天空。
人類懼怕的不是災難,而是缺少為了兼濟天下而努力拼搏的心!”陳浩說完便不再開口。
所有人都被他剛才散發的仁者正義之心所吸引。
是啊!如果天下都是一些只為吃飽肚子的人,那么人族的壯大就只是為了給荒獸提供糧食,農家的意義就突然變得不再那么重要。
“人類沒有強者,就會淪為荒獸的食物。然沒有一定人口的基礎,人族難以發展,秦國北方修煉長城的多是平民百姓,強者也是需要龐大的人口……”
鄭柏綸雖然極力辯解,但是勝利的天平還是一步步向陳浩轉移,慢慢地兩人的話題變成了如何提高人口基礎,如何統領百姓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完全走入儒家治國那一套,慢慢地鄭柏綸辯解之力越來越薄弱。
兩個小時后第一場辯論結束,陳浩獲勝,鄭柏綸垂頭喪氣的回到學子席位,巨子上臺宣布辯論結果。
臺下觀眾所有人都被兩位學子的精彩辯論所震驚,一些人還在回味兩人的交鋒,沒想到辯論已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