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國治國多偏向于法禮,也有一些儒家、墨家的感覺,但其根本是為了讓天下所有百姓過上幸福的日子。有實力的人獲得尊敬得到更多,保護所有弱小的人。”鄭大人說完,幾人都不再說話。
沒想到華家竟然能夠如此制定國策,那么他們華家得到的利益就只能是其中一小部分,他們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難道華凱真的是為了人族興盛不在乎自己與家族的利益。
“如此,華夏王倒也是心懷遠大之人…蔡國才俊到【天馬場】卻是不能了!”劉大人可惜的說到。
關于這種思想潮流的爭奪,社會矛盾的轉變話題,一般人是不敢輕易碰觸的,誰要是一步走錯走到歷史對立一方,身敗名裂不說,整個家族都會受拖累,因此世界上感悟創新制的,大多都是百家巨子、圣人。
等到天快要黑的時候,巡邏兵開始巡邏,晚上天馬場生活區實行夜禁,天馬場馬匹對聲音與光照比較敏感,太陽落山大多數人都會開始打坐休息。
多國代表站在天馬場外心事重重,本以為今日與華夏國必有一戰,不想到了最后一切見聞沖垮了他們的認知,只是聽了華夏國思想教育課內容,一些人都開始念念不忘去想各個重要矛盾環節,只要你對這套理論提起興趣,必然是要被其影響,甚至同化的。
而知道華家的強大,華夏國政策與思想以后,所有人心中都有一種感覺,就是這種制度對于君主、世家約束都非常大,也限制了世家與君主的權利,甚至思想學派被明確指出治世有大缺陷,可就是這么一個體制,奇怪的能把所有人融合進去,其中的關鍵深究起來還在華凱與眾議部身上。
華凱今日傳遞給各國代表的信息量大到難以想象,凡是敢偷偷進入【天馬場】的必然是對華家實力不了解的,華凱以比為契機把華夏國體制慢慢傳遞出去,讓各種思想矛盾去碰撞。
華夏國雖有三百萬人,但是權利都在三大院與王宮手中。三大院是華家核心成員在主導,王宮是華凱在控制,而華家核心成員其實也只是協助華凱的,到最后其實整個華夏國還都控制在華凱手中。
因此無論其他各國如何評價華夏國,只要華夏國自己認準一條道路走下去,新的思想必然會在整個中原醞釀發酵,等到某一日當一個個思想被歷史淘汰的時候,華夏國體制的優越性才會慢慢表現出來。
華凱在收到各國離開的消息已經是十一月初了,華城一切逐漸恢復平靜,三大院在建國之后已經承擔起國家治理的重任,百姓對國家體制了解的越發深入,對議員代表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嚴格,期待越大,整個華夏國都全部處于一種信心飽滿的生長期,新的體制正在慢慢影響著華夏國,也影響著所有人的認知。
華凱在后宮正抱著兒子,小家伙經過二十多天的成長,比剛出生時候帥氣了很多,這時候有侍女進來告訴華凱,說是五叔華子辰在宮外求見。
華凱把孩子交給旁邊女官,回到自己書房門口的時候,看見五叔正在自己門口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