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巨型怪獸之間沒什么關聯,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哪怕最初的文學和影視形象也來自一代一代形成的傳說,而后邊的每一種巨型怪獸也都不是獨立設計的,都對之間的巨型怪獸有所借鑒。
或致敬。
就比如開菊獸長成什么樣的都有,螃蟹、猩猩、哥斯拉等,五花八門。
因此它們的生物特性,包括身體結構、食性、代謝系統很難統一歸類。
但只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開菊獸是一種兵器。
它們的目的就是滅絕人類,它們的最終命運只有死亡,就像一顆子彈一樣,它的壽命只有從生產出來到擊中目標的那一刻,滅絕人類之后,開菊獸也就完了。
根據一些資料中寫到的,《環太平洋》第一部劇組共設計了41種開菊獸,電影中出現了9種。
其中出現在東京的“惡魔女巫”與本只1970年的《南海怪獸大決斗》中的伽尼美極為相似。
“鐮刀頭”的外形設計靈感來自于角川映畫旗下的《加美拉》系列的大惡獸基隆。
“尾立鼠”的讀音在日語中的意思是“重劍”,其身體結構與《科洛夫檔案》中那家伙類似。
“迅龍”的讀音日文中是雷獸的意思,其“頭中頭”的設定與《奧特曼》系列中的加勃拉非常類似。
“毒婦”的設計靈感來自于1933年的針幕動畫短片《荒山之夜》。
“卡洛夫”的模板就是科學怪人,其名字來源于1931年《弗蘭克斯坦》中飾演科學怪人的演員鮑里斯·卡洛夫。
這么多借鑒與致敬都是有名有姓的,最開始點名了“猩猩””和“哥斯拉”,再加上周樹周游世界的時候找到的資料,基本上算是“石錘”了。
可是他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哥斯拉,也沒找到骷髏島和島上的靚仔。
更別說開菊獸一出現,大多數人都把那些“哥斯拉”和“金剛”的傳說跟開菊獸對上號了,而且說得頭頭是道,絲毫不覺得違和感。
周樹還專門找了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教授,他們也對這兩者的結合很認同,這就特么的怪了。
按照大多數國外片的套路,這類學者教授不都是一根筋嗎?
怎么到了這里,這么“違和”的設定怎么就認為是同一個了。
還是說,只有他這看過原片的人才感覺違和?
不過他也不對那些教授學者和資料上心了,他決定親自找找。
結果他沒有在華夏西南的叢林廟宇里找到魔斯拉的卵,也沒在南極找到王者基多拉,同樣沒找到宅在自家火山里的“誰贏幫誰”的拉頓。
他甚至潛進了美帝的資料庫,結果只找到了一些只言片語,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東西。
最終他只能相信環太平洋世界就是環太平洋世界,并沒有什么哥斯拉,之所以這里出現了哥斯拉,或許只是一個電影常用的拉懸念手法,也就是“彩蛋”。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狩獵系統在尋找戰場藍本的時候摻進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比如有些人就很想搞怪獸世界大亂斗,尤其是網上有不少人在討論開菊獸大戰哥斯拉的事。
可能狩獵系統就是把這些信息摻雜了進去。
站在珠穆朗瑪峰的頂端,周樹穿著輕薄的便裝吹著冷風想這些問題,不過想來想去都是自己該離開了。
他感覺這次訓練算是完成了,不過離開之前,其實還有一件事可以做。
他抬頭看了看天空,發現從接近海拔9000米的地方看天空,那是真的藍。
這種景色他在天空飛行的時候也看過,只不過天空的景色再美,能有太空的景色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