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令姜第二日見到了玲瓏閣此地的負責人,對方竟是一名老翁。
“謝郎君!”
那老翁一臉孺慕之思,仿佛看到了救命恩人似的,謝令姜有點兒不適應這目光,這老兒卻自顧自開口道:“謝郎君,老翁我曾在成都一帶,被蜀國奴役,承蒙當年陳郡謝氏謝大郎君命侍衛救下,而后便跟隨大部隊北遷,而后在這青州扎下根來!”
在這位老翁的敘述里頭,過去的一切都詳實無比的展現出來了。
永和三年南康長公主駙馬都尉,大將軍桓溫領命伐蜀,大敗李雄遺部李勢,滅成漢國,結束了四川長達五十多年的混戰。
永和三月,桓溫抵達彭模。有人提議應該兵分兩路,分頭并進,用以削弱成漢軍的威勢。
當時阿耶謝奕石帶著阿兄也在戰場。時任輔國將軍的桓溫延請袁喬擔任自己的司馬。
袁橋是陳郡袁氏之后,陽夏人,東漢末郎中令袁渙玄孫,東晉國子祭酒袁瑰之子。袁喬長期擔任桓溫屬官和謀士,并參與了晉滅成漢之戰,成功消滅成漢,但可惜的是,戰后不久即去世。
成漢之戰里袁喬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就在桓溫打算攻伐成漢時,很多人都認為這不可能成功,而袁喬則力勸桓溫攻蜀,提議以精兵一萬,輕軍速進,待敵方發現時已經通過了其賴以為守的天險,得以成功。又認為北方后趙見晉軍遠征,會認為國內會有防備,不會進犯;而且即使進犯,長江沿岸的守軍亦足以拒敵,指出被乘虛襲擊的擔憂其實不足慮。又指昔日諸葛亮以富饒的益州抗衡占據北方的曹魏,而今成漢據長江天險的上游,其實是個隱患,攻克蜀地也是對國家有極大益處的事。桓溫也同意其言,進攻時更命袁喬領二千兵作為前鋒。
袁喬說:“如今孤軍深入萬里之外,勝利可以建立大功,敗則盡死無遺,應當聚合威勢,齊心協力,以爭取一戰成功。如果兵分兩路,則眾心不一,萬一一方失敗,討伐蜀漢的大事就完了。不如以完整的軍隊前進,扔掉釜甑一類的炊具,只帶三天的軍糧,以顯示義無返顧的決心,肯定可以取勝。”桓溫聽從了他的意見。留下參軍孫盛,周楚帶領瘦弱的士兵守衛輕重裝備,桓溫親自統率步兵直接開赴成都。
李福進軍攻打彭模,孫盛等人奮力反擊,趕跑了他。桓溫進軍,遇上了李權,三次交戰,三次獲勝,成漢的軍隊潰散逃回了成都,鎮軍將軍李位都迎到桓溫那里投降。昝堅到了犍為以后,才知道和桓溫走的不是一條路,掉頭返回,從沙頭津渡過長江,等到抵達成都,桓溫已經駐扎在成都的十里陌,昝堅的兵眾自己就潰散了。
當桓溫凱旋而歸,途經縣境時,但見風和日麗,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安寧的氣氛。這位長年征戰沙場的將軍感慨萬端,一種厭惡戰亂、渴望太平的思緒油然而生,因而在這里設郡,定郡名為“遂寧”,表示“平息戰亂,達到安寧”的意思。從此,川中丘陵中的這片紅土地,便有了一個吉祥的名字——“遂寧”。
看著老翁熱淚盈眶的模樣,謝令姜忽然詢問道:“袁喬大人的后代在何處!?”
“回郎君的話,應當還在遂寧。”
袁崧,袁喬之孫,他出身陳郡袁氏,少有才名,博學能文,善于音樂。
頗有大才。
許是可以提前預訂。
如今遂寧之地倒是頗為受前秦如狼似虎的眷顧。
這燕國蠢蠢欲動,趙國迫不及待,前秦如狼似虎,她們晉國還真的是腹背受敵,四面楚歌。
謝令姜把老翁指派出去,命他為自己制作箭弩。
老翁早把自己當做謝家軍一員,如今更是歡欣鼓舞。
夜里,謝寧城眼巴巴看著謝令姜出來,老遠招呼著:“王世兄,在這呢!在這呢!”
謝令姜朝著他看了一眼,當真如約而至,謝寧城瞬間耀武揚威。
“瑯琊王氏嫡出郎君,與某真有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