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國。
新宿。
歌舞伎町一番街。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戰火熄滅之后,霓虹國百廢待興,政府下令大興土木,修建各種各樣的平民娛樂場,安撫平民的情緒。
新宿區位于東京二十三區的正中心,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歌舞伎町這片區域原名為角筈,舊稱為“大久保”,是一片低洼濕地,在明治時代以后一直都是一片養鴨場,隨著1893年淀橋凈水場的建設,鴨場的水池被填平,1920年東京府立第五女子學校(現在的東京都立富士高等學校)在此建校,學校周圍開發為住宅區,而在1945年,因東京大空襲而成一片火海,將所有住宅區燒得一干二凈。
不管是霓虹還是華夏自古都有“浴火重生”的說法,火海之后的城市急需“人氣”的補充,因此彼時的東京都建設局局長石川榮耀便選擇在這里應上級要求,建造一個充滿人氣的“平民不夜城”,提案取名為“歌舞伎町”。
歌舞伎原本是霓虹傳統的民族表演藝術形式,起源于17世紀江戶時代,其中“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指的是表演技巧,町在日文中則是市集、街市等意思。
石川榮耀的原本想法是將這里建設成為以歌舞伎表演為主的傳統娛樂城,但霓虹國兩大黑道組織山口組和黑龍會的強勢介入,令他的最初計劃泡湯。
詭異的是,這是這兩大死對頭組織破天荒的第一次合作,而介入的方式更不是使用暴力,而是非常“誠懇”的要求石川榮耀在即將交到政府的提案上,加上一段他們事先準備好的內容,一段十分有意思的例子:
霓虹國的歌舞伎伎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伎的起源可追溯到十七世紀江戶時代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東山。
八坂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最受歡迎的神社,歷史悠久,是幾乎整個霓虹國的“信徒”們都會去參拜的圣地,人流量非常大,附近自然而然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熱鬧非凡人氣十足的商業區。
而這些商業區中最出名的,便是有那些稱為“水茶屋”的店鋪,他們販賣茶、團子、炭烤雞肉串、霓虹清酒、壽司等小食品,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而在這些店鋪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點女」。
神社附近不允許做“過界”的舉動,不能大聲嚷嚷,不準過于暴露,因此為了招攬生意,刺激消費,茶汲女們漸漸開始用歌曲和舞蹈來吸引客人,這種方式很有效,引得大家口耳相傳,令“京都的茶汲女”這一名頭一時成為一種招牌,也漸漸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商業手段。
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段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到最后連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進來。
在這種良性循環的內卷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越做越大,茶汲女們的工資也越來越高,開始有了自己的“藝名”,這些水茶店甚至花天價請動了霓虹國寶冢歌舞團的藝人們前來串場助陣。
前來膜拜的信徒們本就有許多富豪政商,在他們的推薦和稱贊下,整個神社周圍的商業水平規模開始擴充,相關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各種洋酒、高級料理、高級香煙、高級水果漸漸出現,成為了“高品質高消費高逼格”人群的消費目標,將整個京都變成了大名鼎鼎逼格極高的“金都”。
所以。
既然是“平民的夢之國”“平民的娛樂場”,如此商業模式,一定有著巨大的借鑒價值。
霓虹國民們需要釋放他們向來就扭曲膨脹的**,才會老老實實的建設國家。
什么傳統什么高級什么逼格什么面子,那是京都的任務,全都扔進垃圾桶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