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多久可以完成裝船?”姚杰啃了一口油條說道,廚師機器人是真厲害,做的中式早餐都十分的地道。
而他說的船當然不是真的輪船,而是和女王號一樣的飛船。
這次姚杰需要從這個世界帶走的東西太多,但是根據他自己摸索出來的系統規則,他最多也只能帶走自己正在操控或者參與操控的那輛載具以及載具上的貨物。
而在這個世界,他能夠找到的最大的一輛載具,是一艘名為海格力斯號,長度超過一千米的太空貨船。
一次性可裝載超過三千萬立方的貨物,一個堪稱恐怖的數字。
很多科幻影視作品中,都會提供一個錯誤性的認知,那就是太空運輸也依然會用噸位這種質量單位去衡量一艘飛船的運載量。
但事實上,除了那些可以降落到星球內部的那些小型飛船之外,真正的大中型太空船是不應該用噸位這種質量來衡量運載量的。
這一類飛船本身應為體積過于龐大,船身質量過大,所以除非科技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或者材料極為特殊,否則一般都是只能在太空中組裝建造的。
裝載貨物也只能通過其它小型的飛船來完成。
真要進入星球內部,除非這顆星球引力極小,否則大概率就是一個解體墜毀的結局,空船如此,裝載完貨物就更別提了。
而且就算這些大型飛船的船身結構能夠承受星球引力,其起降所需要耗費的能源,也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非常的不劃算。
這也是為什么電影中可以看到兩百米的普羅米修斯號在星球內部起降,而一千多米的契約號卻只會停留在太空軌道上的原因。
既然這一類飛船不能降落星球,只能在外太空停泊,那么太空中幾乎是感受不到物質質量的,那么按照噸位去衡量裝載量還有什么意義?按照可裝載空間來衡量才是正理。
三千萬立方的裝載量,對于姚杰來說,已經完全夠用了,除了各種需要的設備之外,他至少還能帶上上千萬臺NS-5機器人。
就是想要將這艘飛船裝滿所需要的時間會耗得比較長,畢竟所有的貨物得靠那些中小型運輸飛船從地球上運到海格力斯號上去。
另外就是回到現實世界之后,這海格力斯號估計也就廢了。
沒辦法,誰讓現實世界中姚杰傳過來時的位置是火星的地面上呢,穿回去海格力斯號出現的位置自然也是火星地表。
受到重力限制,哪怕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以海格力斯號的體量,想要重新飛起來估計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不過倒也不會浪費,到時候完全可以用海格力斯號的船身作為第一座火星城的主體嘛,還省了不少建房子的時間。
“因為需要防備反抗勢力,所以現可調用的NS-5機器人并不是非常的充足,所以我依然在全力生產機器人,按照現在的產量和進度,預計一個月可以完成。”莉莉很快回答道。
姚杰聞言了點了點頭,沒有對莉莉的策略表示異議,一個月的時間他還是等得起的。
不對剩余的人類反抗勢力趕盡殺絕,并不代表就不需要防備。
萬一自己這邊拆東西裝箱,往海格力斯號上裝的歡快,回頭他們那邊來個突襲,把海格力斯號給炸了,那姚杰哭都沒地方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