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家一直在推廣新農村,進行垃圾分類,而且現在買化肥也方便了,農村已經比過去干凈多了。
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的旁邊都會有漚糞的習慣,不知道什么是漚糞的自己去問度娘,那是提高糧食產量的方式之一。
城里人看到之后,更加接受不了,不過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了。
“走吧,去你家。”趙天昊說道。
“好。”
這時候郝多魚已經有些控制不住的緊張了。
郝家莊依山而建,村里的路也是起起伏伏的,穿街走巷,很快來到了一戶農家門前。
黑色的鐵門,灰色的磚塊砌成的門樓,大門旁邊還放著一個巨大的馬槽,郝多魚推開大門走了進去。
院里有兩顆果樹,一顆是蘋果樹,另一棵也是蘋果樹,之所以說兩顆,是因為品種不一樣。
院子的地上是用破碎的灰磚鋪成,已經有了歲月的痕跡,東屋的前面還種著一顆月季花,開的很是鮮艷。
“娘?”
郝多魚用方言喊道。
農村一般都是喊爹娘。
娘親,娘親,喊娘感覺比喊媽媽要親一點。
“誰啊……”
撩開席簾子,一個五六十歲,頭發已經白了一半的婦女走了出來,她看到郝多魚的第一眼,眼里就出現了光芒,她高興的走過去,拉著他的手,上下都打量道:“兒子,你回來了?”
“嗯。”
在看到她的那一瞬間,郝多魚就想要哭。
看到她,就有一種莫名的安全感,好像在難的事情,在大的困難,遇到她都會化解一樣。
“娘!”
“嗯。”
郝多魚的母親笑著回答道。
“對了,快叫奶奶。”
“奶奶。”
“乖!”
郝多魚的母親一下子就把郝帥抱了起來,說道:“哎呀,老了,抱不動了啊!”
“他長大了,別說您了,我都快抱不動了……”郝多魚笑著解釋道。
“對了,我爹呢?”郝多魚問道。
“他去釣魚去了……”
“……”
當年就是他爹去釣魚沒有釣上來,所以才給他起的這名字,想不到他又去釣魚了。
“咱們村的那個池塘里面有魚嗎?”
“有啊,前幾天渠里來水了,池塘就滿了,肯定有魚啊!”
渠是紅旗渠,水是從漳河引過來的,不過他們這里是紅旗渠的支渠,并沒有紅旗渠那么壯觀。
“哦,對了,這是我們的朋友……”郝多魚趕緊介紹道。
光顧著和自己的母親聊天了,倒把他們給忘記了。
“趕緊進屋……”
郝多魚娘倆把他們請進去。
屋里有一張桌子,兩張老式的太師椅,并沒有床,只有一個土炕,炕的前面是一個用磚砌的火,炕的下面有兩個洞,一邊放著木柴,一邊放著煤,到冬天的時候可以燒炕取暖。
“坐,坐……”
郝多魚搬了幾個凳子,讓他們坐下來,農村人喜歡坐凳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搬個板凳出去和鄰居一起吃飯,看誰家吃的飯好,嘮著八卦,很快一碗飯就下肚了。
很多人還喜歡蹲著吃飯。
“謝謝阿姨……”
幾個人接過板凳坐下來。
江城自從來了之后,就開始‘咔嚓咔嚓’的拍個不停。
“你們還沒有吃飯吧?我去給你們做飯。”郝多魚的母親說完,就開始往外走。
“我去買吧。”
“別別,你照顧好你朋友,我去買菜,順便把你老板叫回來……”
郝多魚的母親把郝多魚按在了凳子上,不讓他離開,自己出去了。
“這是你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