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何老才拿出了那件筆筒。
方才,隔著玻璃,他并不能確定這筆筒到底是什么材質的。
眾人見何老將筆筒拿在手中,翻來覆去地看著,不由得皆是屏息凝神,即便是有人想說話,也是互相交頭接耳地小聲攀談。
良久,方才聽何老問道:“小伙子,這筆筒,可是安窯的?”
安窯,這個詞,即便是對于不少懂瓷器的人來說,也是比較陌生的,更何況是那些不太了解瓷器的人。
一時間,眾人不禁竊竊私語,議論紛紛。
林易之所以答應何老讓他將物件兒拿出來看,其中一個原因也是想讓他幫著鑒定一下這個筆筒。
盡管他認為是安窯的,但他并沒有確切的根據,只是猜測,而此時此刻,何老貌似也不能確定,這倒是令林易有些無奈了。
只聽林易訕訕一笑道:“不瞞何老說,這個筆筒到底是不是安窯的,我也不能確定。”
“這樣啊。”
何老點點頭,再次陷入了沉思。
這時,只聽有人問道:“何老,什么是安窯?”
“是啊何老,我只聽說過官窯和民窯,從來沒聽說過什么安窯。”
“何老,安窯的瓷器,價值很高嗎?”
“何老,您就給我們講講吧?”
“對啊何老,給我們普及普及吧?”
……
“好,既然如此,那老朽就大致說一下吧。”
“其實,很多人對瓷器中經常說的官窯和民窯,有著一定的誤解,以為瓷器就只有這兩種之分,這其實是片面的。”
“所謂的官窯和民窯,只是籠統的說法,官窯其實分為很多種,同樣的,民窯也是如此。”
“清朝的康雍時期,有三種聞名遐邇的瓷器,分別是:臧窯、郎窯和安窯,嚴格來說,這三種,都屬于官窯。”
“其中,臧窯算是比較知名一些,而郎窯和安窯,則是鮮為人知,尤其是安窯,知之者甚少。”
“清朝康熙年間,重臣明珠的大管家安尚義,以私人身份負責為清宮監督燒造瓷器,故而稱之為‘安窯’。”
“老實說,安窯瓷器并非是朝廷委派,但的確用于清宮之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安窯,也屬于清朝官窯的一種。”
“在當今的古玩界,安窯瓷器十分稀有,因其做工精美,所以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大概是四五年前吧,國外的一場拍賣會上,曾拍出過一件康熙年間的安窯筆洗,當時的成交價,高達一百五十萬美元。”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倒吸一口涼氣。
“一百五十萬美元,那可是上千萬人民幣啊!”
“是啊,沒想到,這安窯的瓷器,價值竟然如此之高?”
“何老,這么說,這件筆筒,也是安窯的?”
在此之前,眾人的目光都被那對兒極品獅子頭和宣德爐吸引了,極少有人注意這個不起眼兒的筆筒。
可誰也沒想到,這筆筒的價值竟然如此之高,簡直高得離譜,高得嚇人!
這時,只聽何老說道:“是不是安窯,我也不能確定。”
說著,看向林易道:“小伙子,我有一位好友,是瓷器方面的行家,這瓷器是不是安窯,我想他一定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