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張猛成功會師后,眾人馬不停蹄,即刻啟程。
還好,聞喜裴氏并無動靜。
這也實屬意料之中。
聞喜裴氏雖有幾分底蘊,但和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的弘農楊氏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看的。
何況,無名卒的戰力擺在這,裴氏就算真有想法,也得掂量掂量自家牙口夠不夠硬。
楊信是出于謹慎,畢竟,弘農楊氏再博大精深,此時也鞭長莫及。
在別家地盤上,一個不慎,或許就被關門打狗了。呃,這個形容詞不太好,甕中捉鱉?好像,也沒好到哪里去……
……
離開河東郡地界,楊信也松了口氣。
雖然被人當槍使了,雖然差點被人坑了,雖有些憋屈,但實話實說,這趟不虧。
他此行目的,本就是見見太平道的手段,目的已經達到。
何況,還有意外收獲。
——張猛、鮑出、高順都大有成長。
楊信最遺憾的,是和徐晃的擦肩而過。
他和凱撒大帝的雄心是類似的:我來,我見,我招募。他也和所有海王一樣,只要見過沒弄到手,他就認為是虧了。
不過,看著張猛掛著那柄“思召”招搖過市,他總覺得哪里不太對勁。
“思召”,不就是個“紹”字?
楊信依稀記得,傳說袁紹曾在夢中得神人授一寶劍,醒來后,果然在臥室中找到,其上銘文就是“思召”二字。
念及于此,他又胡思亂想:同樣是四世三公的接班人,怎么人家夢里就有神人授劍,自己夢中遺留的,只有些別的東西?咳咳,算了算了,至少是個春……啊呸,美夢。
不過,張猛不會是真截胡了袁紹的東西吧?
楊信忍不住皺眉:若依洪荒世界里的規矩,自己這就算和袁紹結下因果了,日后少不得被對方殺上門來,大吼一聲“汝南袁氏有債必償”,與自己大戰三百回合。
他有點頭痛。
袁·宦官清道夫(只有死了的太監才是太監)·被背刺狂魔(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反向做題家(完美避開謀臣的所有正確選項)·紹,字本初,那也是一方梟雄。
受諸多影視作品和小說的影響,袁紹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往往是志大才疏的無能形象。
畢竟,那一系列“袁紹優勢很大,袁紹a了上去,袁紹打出GG”的騷操作,是個人看了,都會心生不屑。
但事實上,袁紹的文治武功都屬上乘。
他愛民如子,多施仁政,去世之時,河北百姓皆如喪考妣,沒有不悲痛的;他的戰績也不錯,平黑山,滅公孫,掃平整個北方,遇上曹操時雖屢屢吃癟,但也能僵持甚至稍占優勢。
只是,接下來,就是“我們中出了個叛徒”的杯具劇本。
而即便在官渡之戰一敗涂地,但袁紹元氣尚存,領地也基本保全,曹操根本無力北伐。
只可惜,袁紹又犯了三國中所有父親都會犯的錯,——喜歡小兒子。(劉表,曹操含淚點贊。)
于是,袁紹死后,袁家分裂,自相攻伐,這才給了曹操可乘之機。
“袁本初,大家都是親戚,毛……咳咳,借你一把劍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吧……”他暗暗嘀咕,“心胸還是要寬廣些,你要真敢逼我,別怪我使殺招。”
不錯,對袁紹、袁術兄弟,他還留有一殺招,不到最后關頭絕不使用,那就是——正月里剃頭。
楊信一直就對那劈山救母的沉香頗有微詞,正月里剃頭就能解決的事情,何必搞得那么復雜?
……
一路東行,過兗州。
路上,楊信自然要尋賢訪友,尤其是一些后世名將,他都想見見。
即使不能招攬,先結個善緣,來日方長嘛……
只可惜,小本本上一個個名字劃掉,他卻是一無所獲。
陳留典韋,早已成了通緝犯,因為人報仇入室殺人而被追捕,州郡間都張貼著他的畫像,自然是無從去尋。
譙郡許褚,此人當屬豪強大族,按理說應當有些名氣的,但也沒能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