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信割下昌岳的首級,帶了回去。
他將其交給諸葛珪。
“君貢先生,秦太守雖死,但您領著郡兵艱苦搏殺,斬山賊數百,還親手斬殺賊首昌岳。”他滿面春風,笑著道,“雖有小過,但更有大功,瑕不掩瑜。”
他頓了頓,又道:“我會書信一封,讓我爺爺稍加運作,秦太守空出的位置,應當就由您來頂了。”
諸葛珪聞言,面露感動。
他自然是明白,楊信是想將這潑天的大功讓給自己。
“這怎么使得?”諸葛珪搖搖頭,嚴詞拒絕,“擊退山賊的是你,斬殺昌豨的也是你,我怎么能搶你功勞?這種事情,絕對不可!”
“沒什么不可的。”楊信聞言笑了,誠懇道,“我年紀尚小,距離出仕還遠,這功勞給我也沒用。君貢先生,您心系百姓,升遷之后,豈不是更能為百姓謀福祉?”
諸葛珪沉默,他還在猶豫。
“君貢先生,秦太守昏聵,弄得天怒人怨。奉高縣又被山賊擊破,百姓死傷慘重。”楊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若再換個昏聵太守,泰山郡的百姓怕是活不下去了……君貢先生,你不爭這太守,百姓就苦了。”
他這一番話,可謂有理有據有節。
諸葛珪想了許久,才勉強同意。
……
晚上,楊信則又給爺爺書信一封,描述前因后果,讓他幫忙。
他言辭懇切,語氣強烈,讓爺爺一定要幫這個忙。
這可不止是賣諸葛珪個好。
一旦諸葛珪借著楊賜之力當上太守,不管他是否愿意承不承認,身上就會打上“楊氏故吏”的標簽,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楊氏的附庸。
如此一來,諸葛家的兒子不跟著楊家的兒子,還能跟誰?
楊信露出微笑:計劃通。
就這幾日,連結了兩個善緣,他自然是心情愉快。
……
此間事了,楊信也準備告辭了。
……
“送君千里,也終須一別……君貢先生,都快出城了,不必再送。”楊信長揖行禮,灑然笑道,“奉高縣剛遭逢大亂,百廢待興,還需要您回去整頓。”
“子誓,到了陽都,也不必遞名刺,將我的書信送與家弟即可。”諸葛珪似乎不放心,又叮囑了一句。
“我知道的。”楊信點點頭。
諸葛珪這才作罷,轉身回城。
……
楊信此行,不是直接西行往北海,而是先去一趟瑯琊陽都,也就是諸葛家的祖宅。
卻是諸葛珪投桃報李,送了他一樣東西,得他親自去取。
——一卷《公輸書》。
剛來諸葛府時,楊信就注意到,府中的交杌(板凳)甚為精巧,嚴絲合縫。后來幾日,他又看到不少物件,甚至竟有個小型水車,都是匠心獨具,精美絕倫。
楊信打聽后才知,諸葛家有一卷《公輸書》,而這些物件,都是《公輸書》上所載。
而他懷疑,這《公輸書》,或許就是《魯班書》。
就像老婆餅里沒老婆,絲襪奶茶里沒有絲襪一樣,魯班也不姓魯,他是魯國人,姬姓,公輸氏。
這樣一來,許多事情似乎也就解釋得通了。
諸葛孔明能制造出“孔明燈”、“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物,自然不可能僅憑一拍腦門,肯定也需要理論基礎的。
其理論基礎,或許就源自這本《公輸書》。
深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楊信,自然想要這本《公輸書》,順便替臥龍先生減減負,不用讀那么多的書。
而他更清楚,諸葛珪讓自己親自跑著一趟,見見諸葛家的其余人,這也是一種特殊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