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黥的折沖屯,如今是折沖什了,只留下十人;張猛的冒刃屯也是同樣待遇,成了冒刃什;麹義的先登屯縮減為先登隊,麾下還有四十人。
不過,看著人多,這四十人中,有楊信本部的二十武卒,還有十余名麹義帶來的家兵,愿意跟隨他的人,其實是數量最少的。
麹義雖剽悍勇猛,但治軍酷烈,性格暴躁,加之前段時間鞭撻士卒之事,士卒都對他畏之如虎,自然不愿相隨。
高順的陷陣隊,鮑出的擐甲隊,同樣各剩二十人,除了楊信的本部,留下的也不多。
徐牧的突騎屯也變成突騎隊,剩下的二十人,大多其實是昔年徐榮的親兵,與他感情深厚。
剩下的人,則由鮮于翊、九貉統領著,回歸玄菟郡而去,楊信還給了不少盤纏。
這些錢,卻是楊信在縣令張畯手中強行搜刮的,反正他和張讓早晚也要翻臉,何必與他客氣?
在整編過程中,楊信將張飛調到折沖什,給楊黥當裨將;又將丈八擒豹調到突騎隊,給徐牧當裨將,算是雙方互換裨將。
如此選擇,則是他存了鍛煉兩人的心思,不必拘泥于騎兵或是步兵,全面發展。當然,將張飛放在楊黥的帳下,楊信也有磨一磨其性子的想法。
至于趙云,他成了高順的裨將。高順性格青白嚴明,和趙云卻有近似之處,故而楊信先讓他作為趙云的導師,日后再慢慢安排。
待一切妥當,楊信望著面前部眾,也有種莫名蕭瑟之感。
“辛辛苦苦一兩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低聲苦笑。
算一算,如今的乞活曲,只能算是乞活屯,才一百二十人,人數也就剛過一個屯。
但他很快收斂情緒,重拾雄心。
“兵易募,將難尋……”楊信暗忖道,“我手下兵雖少,猛將卻多!當年朱重八能靠二十四人贏下整個天下,我楊信用一百二十人橫掃九州,也絕非不可能之事。”
他和田豐商量,準備議定一條南下線路。
若是要去南海郡,直接南下即可。
不過,朱儁在會稽檢選家兵,調發士眾,楊信卻需先前往會稽與他會和。
因此,路線要改為東南行。
路線很快擬定。
自高柳啟程,先往東南行,過代郡、中山、河間,濟南等郡國,繼而再南下,即可到達會稽。
……
第二日,楊信即刻啟程。
失期可是大罪,他不敢怠慢,必須嚴陣以待。
和北上時不同,楊信麾下僅百余人,聲勢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在心態上,楊信北上時如喪考妣,南下時,心情卻輕松得多。
剿匪可比對付鮮卑人要容易多了。即便叛軍數萬,在他眼中也是土雞瓦犬。
一路行軍。
楊信等人白日行軍,夜晚則討論兵法,交流韜略,充實“子誓新書”。與鮮卑幾番惡戰中,靠人命積累出來的戰爭經驗,正在慢慢沉淀,化為“子誓新書”中的精煉文字。
趙云也求知若渴,發奮學習。
他雖是在高順麾下,卻對徐榮的“尉繚略解”大感興趣,每日研讀不已,還常向徐牧請教,有時問題刁鉆,甚至令徐牧都張目結舌,大感頭痛。
“挺識貨的么……”楊信頷首,在心中暗笑,“論騎兵,恐怕放眼整個三國,能和徐榮抗衡的都是寥寥無幾的。”
……
遇山越山,遇河渡河。
路途中,楊黥以腳測距,以制圖六體繪制地圖,順便也讓趙云幫忙熟悉郡國地貌。至于張飛、丈八擒豹二人,卻只能搗亂,幫忙就不必想了。
不知不覺間,已到濟南國內。
“再往南,就是泰山郡了。”乘騎著逾輝,楊信灑然笑道,“泰山郡山高路險,地況復雜,故而盜賊橫行,可得小心。”